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最小的自然村落(2)

2022-09-16 19:46:4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山的守望者,两间水泥砖混筑的房子,房子不大,更像一户农家院落。左边一间为教室,教室有讲台、黑板、课桌、教具,墙角的桌椅上还摆着几个大南瓜和晒粮食的簸

大山的守望者

两间水泥砖混筑的房子,房子不大,更像一户农家院落。左边一间为教室,教室有讲台、黑板、课桌、教具,墙角的桌椅上还摆着几个大南瓜和晒粮食的簸箕。右边一间稍小,有隔断,里间是一张临时休息的简易床铺,床铺旁边的墙上挂着教具、草药、也有各种零杂,种子用塑料袋装着,草药连根散挂着,三角尺很大,挂在最醒目处。隔断外间有一张用水泥堆砌而成的石礅,上面放一块方方正正的瓷砖,算是学生的小饭桌,饭桌旁边是柴火灶,今天是周末,不巧学生娃没来。

斜斜的阳光从窗玻璃有裂缝的间隙里照进来,我见到了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唯一的校长,唯一的校医。我从他清澈干净的眼睛里确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从他衣着和鞋面上的尘土判定他是一个地道的山民。他拘谨而害羞地来回搓着双手,回答我们七嘴八舌的问题,当说到老伴儿,说到年轻时候和老伴儿相亲的场景,江老师脸唰一下红了,像是又去相了一次亲。

色米依小学六个学生,一个老师,分三个年级复式教学。江老师属本村人,59岁。从16岁当代课老师,到18岁成为民办教师,38岁那年以宣威民办教师第一名的成绩考为正式教师,坚守到现在整整四十三年。除了量化的年月和数字,他没有感慨四十三年坚守的不容易;他没说上课前得先上山寻柴火给学生做饭;他没有说为送住得远的孩子回家,雨雪天落下的那身老毛病;他没说从色米依去朝阳村开一次教师会要走三个小时山道,天不亮就得出发。

乡亲们在边上替他说,他拘谨地来回搓揉着双手补充,说有一次风雪太大延迟到会,领导还表扬他。说在交通闭塞的乡村教书,学生头疼脑热是经常的事,就是通知家长也要走几个小时山道,得常备些草药。他墙上挂的草药有几味我认识,小柴胡、板蓝根、蒲公英、紫苏,都是应急的良方。

说到现在的工资待遇时,他有些激动,他说他现在工资高,待遇好,有了营养餐小饭桌之后,他的老伴儿也有了做饭的工作。他说现在学校的环境好了,他不用在煤油灯下看书批改作业,多媒体教学设备都赶上城里学校了……他的脸微微有些泛红,他发自内心地说着政策的实惠,扶贫的好处。说到电子白板,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山林间的晨光,投射到绿色的叶片上,隐隐潜藏着某种神秘,难掩无边的惊喜。

前些年,有点儿门道的村里人都往外走,和江老师同辈的,江老师的学生,学生的孩子,他们出去打工赚钱或读书,有的发了财,做了官,有的考上了好的学校,有的在外面混不了又把孩子送回来跟着父母。山里穷,山里人的目光有限,山里的教育资源也有限,江老师理解那些为生计、为求学而走出去的村里人,同时也遗憾那些年快走空了的村庄。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