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最小的自然村落(3)

2022-09-16 19:46:4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山的守望者,江老师说起他那些有出息的学生,馬上容光焕发,两手不再拘谨地揉搓,而是挽起来托住膝盖,望向远方。我们问江老师这四十三年来有没有想过调走或出

大山的守望者

江老师说起他那些有出息的学生,馬上容光焕发,两手不再拘谨地揉搓,而是挽起来托住膝盖,望向远方。我们问江老师这四十三年来有没有想过调走或出去发财,他说没有想过,总要有人带这些孩子,空房空地可以,不能空了孩子,村子不能都空了。

我们再问江老师退休了去不去城里住,他说没有想过。现在色米依有了通向外面的路,不管从这条路去城里,还是沿山道从朝阳村再去城里,一天就可以往返,很方便。村村通路,家家通电,蔬菜比城里环保,空气比城里好,外出的村里人也都陆续回来种药材、盖房子,现在村子开始有人气儿了,江老师欣慰地看着房顶渐次升起的炊烟。

中国有很多像色米依一样的村庄,曾一度失去活力老在了岁月里。扶贫的号角像一声春雷,惠民的政策如一缕春风,唤醒了沉睡中的色米依,色米依的山山水水,土地和作物。很多像档案局一样的信使,他们带着喜鹊的信息,啄木鸟的工具,跋山涉水而来,正慢慢修复,渐渐还原着村庄的生机。

当那个和我们同来的孩子阳阳从包里拿出课外书,递给江老师让他转交给学生们的时候,江老师的眼眶湿润了,嘴唇哆嗦着没有说话,双手来回搓揉着,没有立即去接,他深深地给孩子鞠了一躬,才颤颤巍巍地接过书本。这个背着课外书走十几里山路的小男孩儿,眼眶里噙满幸福的泪花。我们感动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

我们一定要坐进学生们的课桌,当一回江老师的学生,老师讲什么都可以。

江老师连连说“那怎么行,那怎么行”,又开始手足无措地来回搓手。直到我们的歌声响起,江老师才放松下来和我们一起唱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我们离开时已是正午,耕犁过的土地上冰雪未消,高海拔的色米依依然春寒料峭。羊从圈里探头打量我们,我们也伸手去抓拍它们,它们继而低头啃干草,我们继续往朝阳村方向沿山路前行。

江老师送出来很远,他的手哆嗦着一定要我们收下那捧核桃,我们没有接,他显得非常激动,涨红的脸颊在阳光下呈古铜色。江老师是大山和孩子们的,他没有想过要走出大山,离开孩子,但我从江老师眼里看出了孤单,那是长期与深山、石块、星月为伴,灵魂的孤独。孤独是一种高度,那里空无一人。

我们走出很远,上了山坡,他还站在那里,像几十年来站在讲台上一样。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