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爱情与历史有错位,我宁愿相信爱情(2)

2022-09-16 19:46:05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站在泾渭大地上 我底气十足,我慌忙拾起它,放在掌心,正好盖上,惊喜地问:魏老师,你看,它是我们阮国的吗? 魏先生接过一看,肯定地说:是的!祭天台四周有很多阮国的陶片

站在泾渭大地上 我底气十足

我慌忙拾起它,放在掌心,正好盖上,惊喜地问:“魏老师,你看,它是我们阮国的吗?”

魏先生接过一看,肯定地说:“是的!祭天台四周有很多阮国的陶片,你再找找,还有。这块是布纹的。”

果然,在这块布纹陶片的左边不到一尺的地方,有了一块鸡蛋大小的三角形青色绳纹陶片。能不能设想:这两块祖先使用过的陶器遗存,是在向我证明什么,或是在向我指示什么?

我将它们揣在怀里,用体温去亲近它们。同时,决定将之赠送给刚刚列入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枞阳“阮鹗石刻群”上正在兴建的“阮家享堂”。我将它从黄河之滨带到长江北岸,岂不也是我那有谱可查的一世祖阮枞江受命从长安到枞阳断腰山来剿匪建立功勋的行迹吗?他被当朝授予“镇江南大将军”,高大的石碑至今依然矗立在他的生根之地——了凵山。“了凵”,为后造意会字,读“藕”音,改断腰山为了凵山,既是意为“山上土匪没有了”,更是对一代功臣的怀念……此脉阮氏之后名人辈出:宋代乡试头名解元阮晋卿、明朝抗倭儒将阮鹗,光大戏剧昆腔阮自华、著名剧作家诗人阮大铖、当代法学权威阮齐林……还有依然在使用的“传家有本、志学宜鸿、德承先世、名啓嗣宗”瓜瓞绵绵的子辈……他们一定不会令这两块陶片失望。

阮国都城共池所在地,叫水泉寺村。

史书上片言记载,唐时为水泉寺,此与后来发掘出世珍藏释迦牟尼舍利子最多的大云寺相邻,为水泉寺村。据当地百岁老人回忆,寺改城关中学时,两眼泉水终年环绕不息,当年为堵二泉建屋,费去几十吨水泥、石子,其操场几乎是由各个年代的巨大石碑铺垫而成。我站立在上边,没有听到学子的书声琅琅,学校已经因为生源不接而移至它校续办,却听到了“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如今是民兵训练基地。我在想,密须国入侵阮国之时,要是有一支军队哪怕是民兵,也不至于攻入都城共池呀?

见一少妇挑着两只铁桶来担水,方知附近有一口井。时下全国大旱,西北情况更令人担忧,可她仅以扁担为绳便吊起一桶水,可见井水丰盈。我说我是阮氏后人,请求喝一口与祖先共饮的泉水,她点头笑着看我如何去喝?我很想牛饮,但还是双手捧起,喝进嘴里,比市场上任何纯净水、矿泉水都要甘、都要洌,还有一种温度。

离开水泉寺村,我上了王母宫!

阮国共池原住民、泾川民间文化名人王秀成老人热情做伴。他告诉我,关于西王母众说不一,有真人说,也有神话说,但西王母不能指某一人,她是华夏西部游牧(羌、戎)母系氏族的统称,或其女首领的专称。此山为回山,其中有一说:得名于一任姓杨名回的西王母,甚至当地也有人误以此处为她的降生地,其实应该是降临地更为准确。《汉武帝内传》记载有杨回:“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其之美、其之神,跃然纸上。故后人在此建庙宇、修瑶池、琢石窟、树德碑,为纪念、是继承;并且关于她与周穆王的传说,版本各异,但一个情字贯穿其中:穆王十三年西巡,择甲子吉日,并带上了白色的圭、黑色的璧、一百匹锦缎、三百匹白绸见了西王母。她视他为最尊贵的客人,他设宴于瑶池,一度双双沉浸于欢愉,忽而刻石纪功,忽而植树留念,缠缠绵绵,卿卿我我。不料,偃王叛乱,他不得不御驾东征。告别宴会上,唱和之诗互表衷肠——西王母唱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和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惜别与期望、承诺与担当,在不同民族的王者之间传递。西王母随之高吟:“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她回到了女人、回到了真情,那种换位思考的心疼、那种坚信爱情的笃定,与日月之辉同色,若山川之形恒久。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