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东嘉先生”(2)
烛照瑞光楼
“往事疑皆梦,浮名笑此身”,终于,高则诚隐居沈氏楼,埋头撰写《琵琶记》。
那是大约在1361年,高则诚寓居在鄞县栎社友人沈明臣家中的沈氏楼。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他要用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来揭示封建吏治、科举制度的黑暗,表现人世的沧桑,抒发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表达自己淡泊功名富贵的处世态度。“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年届花甲的高则诚闭门谢客,独守孤灯。窗外,凄风苦雨;黑夜,无边无际。赵五娘、蔡伯喈、张大公……鲜活的形象陆续登场,高则诚时而激昂,时而悲叹。整整三年,他如痴如醉,潜心创作《琵琶记》。他将宋代戏曲《赵贞女蔡二郎》和鼓词《琵琶记》融合改编,其间暗含着自身由入世到失志到出世的满肚子苦涩,揭露与批判科举制度和仕宦道路的危害。他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边写边唱,右手击案,左足踏地,打着拍子反复吟咏,每有声律不合、拗口处,便停下反复修改至满意为止。三年后,案上手拍处,有了一寸多深的指痕;左足踏拍处,地板踩出了个大窟窿。
高则诚呕心沥血之作《琵琶记》,凄婉,感人——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宴尔,其父蔡员外以光耀门楣视为大孝为由,逼迫儿子赶考功名。赵五娘却道自己不奢望凤冠霞帔、夫贵妻荣。然而父命为大,不可违抗,蔡中郎还是泣别双亲娇妻,进京赴试,果然高中状元。殊不知从此好事变成了坏事,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状元心中那个苦啊,坚辞不从却又进退两难,向皇帝陈情辞官辞婚,却不被应允,终究又不能弃功名伤老父,无奈之下重婚牛府,乐坏了牛小姐,苦煞了金龟婿。蔡状元在“温柔乡”里煎熬的年头,他一点儿不知自己离开不久老家却遭遇了大饥荒,家中生活唯靠发妻五娘苦苦支撑。五娘典当衣饰,换取薄粮,怎奈一家三口,终究还是把米缸给吃空了,屋里可以卖的东西也都卖光了。整整三年,赵五娘望穿秋水盼夫归,夫君却杳无音信。五娘自己偷偷躲在一边和着眼泪咽糠,把口粮留给公婆吃。“糠米本是两相倚,谁人簸扬做两地”,这米和糠,不正是夫君和自己吗?是谁把他们硬生生分隔两地——
相传高则诚常于夜间独坐沈氏楼燃双烛写作《琵琶记》,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月色似水,冷意飕飕,当高则诚伏案奋笔疾书到这糠米两句时,忽见案上并排间隔插着的两支蜡烛的火焰相向弯曲,交合一处,炫出一条七彩的美丽焰虹。高则诚把这离奇的景象视为祥瑞的征兆,情不自禁地高声喊道:“瑞光!瑞光!”这喊声在静谧的夜空中回荡,从此,沈氏楼改称瑞光楼。人们还说这是因为高则诚苦心作曲得神来之笔感动了鬼神,传为了文坛千秋佳话。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