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东嘉先生”(3)
烛照瑞光楼
再说那婆婆原本怀疑赵五娘躲起来吃独食,每每刁难,五娘虽深感委屈却不言。婆婆无意中发现贤媳原来一直把相对好的留给他们吃,自己却吃着猪食,情急之下婆婆一把抢过媳妇手里的糠慌忙咽下,不料一口血随即喷将出来,婆婆被粗糙的糠活活噎死了,苦日子到底是无法再撑下去了,不久,公公也去世了。五娘剪掉一头青丝卖了,用麻裙兜土,双手垒坟,埋了公婆,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背上琵琶,一路弹唱乞讨,进京寻夫。巍巍丞相府外,你看着蓬头垢面怀抱琵琶的五娘,定会心生凄惶。高高府邸墙内,她夫君锦衣玉食怀拥娇妻福绵绵。牛小姐旁敲侧击试探蔡伯喈会不会休了五娘,蔡伯喈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怎道丑恶褴褛杀,也只是我妻房,义不可绝。”嗯,还算有情义。所幸勤劳贤惠的赵五娘终与贤德明理的牛小姐成了知己,牛小姐让夫君的发妻做姐姐,自己甘做妹妹,全剧以蔡伯喈携两妻回乡祭奠父母的大团圆而欢天喜地。
《琵琶记》虽是改编,高则诚却用尽了心思。
多年宦海浮沉中的辛酸苦辣,元代高压统治下的生灵涂炭,一一呈现在他的笔端。糟糠之妻不抛弃,贫贱夫妻真感情,高则诚让蔡伯喈的背亲弃妇变成了忠孝两全,而赵五娘那孝敬担当、勤苦自立、坚贞不渝的美好形象也永远留在了看戏人的眼眸里。据说新中国成立前露天演出《琵琶记》时,扮演赵五娘的演员怀抱琵琶往台口一下跪,台下的银圆、铜钱就如雪花般往台上抛。你可知那些站着看戏的往往都是劳苦大众哦,他们的钱来之不易,但他们甘愿为赵五娘慷慨解囊。于是,很多戏班子都把《琵琶记》当作救命戏来演,每逢戏班子遭遇困境,他们就演《琵琶记》,只要赵五娘的角色背着琵琶往台口一跪,整个戏班子就能渡过难关。《琵琶记》一经问世,就以其清丽的曲文、本色的口语、双线的结构、规范的音律、细腻的关目、周密的布局、真实的人情而蜚声剧坛,轰动朝野,妇孺皆知,出现了“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成为元末剧坛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连朱元璋都高度称赞:“四书五经,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后人把高则诚的《琵琶记》与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作为南戏、北剧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受人之托,终人之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都出自高则诚的《琵琶记》。早在19世纪,《琵琶记》就有英、法、德、美、日、朝鲜、拉丁文等的选译和介绍,朝鲜还出了一部类似《琵琶记》的作品叫《沈清传》。1924年,闻一多曾指导中国留美学生将《琵琶记》改编为英语话剧,公演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梁实秋、谢冰心等都参与了演出。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