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记忆:父亲的照片

2022-09-16 19:39:0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我欠父亲一张照片,我每次工作调动,收拾整理办公室的东西时,总会翻出许多照片来。那些发黄的照片,我已记不清是何年何月在哪儿拍的。但翻来翻去,却始终找不到一张父亲的照片。

我欠父亲一张照片

 

我每次工作调动,收拾整理办公室的东西时,总会翻出许多照片来。那些发黄的照片,我已记不清是何年何月在哪儿拍的。但翻来翻去,却始终找不到一张父亲的照片。

父亲出生在旧社会,没读过书,从小给地主家放牛。一次铡牛草时,不小心左手的手指被铡掉两截,因此身带残疾。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因手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直在生产队当饲养员,专门放牛。在农村,父亲是一家人的顶梁柱。而我家由于父亲不能像别人的父亲那样,干犁田耙地、修沟打坝、扛挑背抬的重活儿,挣不到高工分,年底分粮、分红,经常超支,全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

父亲落寞,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全靠母亲操劳。供我们读书,挡门立户,哥姐娶嫁成家,全是母亲一手张罗。由于生活的重负,别人的歧视,父亲的性格也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暴躁,经常和母亲吵架,甚至闹离婚。

半残废的父亲,似乎总是与灾难相伴。有一年秋天,父亲上山放牛,突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怒发,还夹杂着指头大的冰雹,打得牛无处藏身。父亲急中生智,把牛赶到那棵参天大麻栗树下避雨,一道光亮撕裂天空,轰隆一串炸雷劈下,五头牛全部被雷击死,父亲也骇得胆散魂断。从此,父亲神经错乱,得了不可医治的“羊耳疯”病,什么也不能做了。

我考上高中那年,家里无力供读,录取通知书成了我人生美好憧憬的一页废纸。我不得不面对现实,融入世代乡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时,我是多么的憎恨我的父亲:为什么要让我降临人间?为什么又不像人家的父亲一样供我读书、抚我长大?为什么……

19岁那年,我苦尽甘来,谋到了一份职业。后来,又到州府的一所中专学校带薪读书,圆了我的求学梦。两年毕业后,我留在了县城工作。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父亲刻骨铭心的偏见也慢慢有所改变。每次回家,父亲总会主动和我搭白,过问工作情况,个人婚姻。有时我也买几包廉价的纸烟,让他换换一辈子吸草烟的口味,或是带点儿不值钱的东西打发他。但心灵深处的那片阴影,始终无法全部抹去,墙似的隔阂仍在不断地时隐时现。

那天,侄儿给我写信来,说是父亲病倒在床已经一个多月了,大小便失禁,汤水不进,死神已经向他逼近。我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还是赶回了老家。此时,父亲已奄奄一息,见到我,就泪流满面,哭个不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也正是父亲的这一次泪水融化了我心头堆积多年的坚冰。忽然间,我好像长大了许多,懂得了生命的种子始终是“符号”父亲给予的,便提出送他到县医院住院,他摇摇头。接着我又问父亲想吃什么?他仍摇摇头。再往下问他有什么遗嘱?他哽咽着说:“我想照张相片,留给你未来的妻子、孩子作个纪念。”话刚说完,父亲就断气闭眼,带着唯一的牵挂走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