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香椿文化
香椿之味
仲春四月,和文友们在豫西伏牛山中的南召县采风,不意和一棵正在抽芽的香椿邂逅,顺手采得一把,鲜嫩的香椿在握,那馥郁的清香沁人心脾,勾起我无尽的遐思与无限的怀恋。
我对香椿的最初记忆,源于幼时邻家的郭奶奶。她家的院子里,有棵高大的香椿树。当然,这棵树被视为那个年代的特殊菜蔬,自然也成了郭奶奶的心肝宝贝儿。她常常把针线笸箩挪到树下,一边纳底子缝补衣衫,一边照看这棵香椿树。到了秋天,韭菜开花时候,香椿芽其实已经很老很老了,郭奶奶便支使郭大爷,用一个长长的铁钩子,把老得像铁片儿一样的香椿叶钩下来,一片片地淘净,抽去中间的筋脉,配上韭菜花放到擂臼窝里捣碎,然后,放很多盐在瓷坛里腌渍,这就成了整个冬天要吃的蔬菜了。这也正应了“门前一棵椿,青菜不担心”的俗语。饥荒年月,家家户户没有蔬菜,特别是到了冬天,即便是普通的萝卜白菜也很少能吃上,我们的碗里,成年不见油腥儿,成月不见蔬菜。于是,吃饭时常常端着饭碗到郭奶奶家串门,总会得到一筷头韭花掺香椿,让本来难以下咽的红薯参子汤或红薯面糊糊,变得好吃起来,让我们吃得十分开心。我们的童年,在这粗茶淡饭的滋养下,一天一天成长起来,走过那段坎坷艰辛的岁月。
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深山里,香椿是我常见又十分关注的一个树种。哪个村子若有几棵香椿树,我总要走过去,把一把粗细,看一看长势,遥想一番采摘香椿时的情景,心中总会产生深深的陶醉与满足。记得20年前有一次,到一个只有两三户的小山村里,门前的堰滩地里,到处都是粗壮的香椿树,粗略数一下,竟有几十棵之多,简直就是一个香椿树的小林子。而附近的山坡上,兴许是香椿种子飘散的缘故,也是左一丛右一丛到处都是,我流连在香椿林中,尽情地想象着春天的时候,在这样的林子里采香椿,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但时令已是盛夏,只能在林子里感受一下香椿的余香。主人可能揣摩到了我的心思,中午非留我吃饭。饭菜上桌时,是一盆干菜炖腊肉,却散发奇特美妙的香味。主人说:山下人爱吃农家菜,这个你尝尝。我夹起干菜放入嘴中,感觉既陌生又熟悉,一时竟说不出是什么干菜。主人问道:还没尝出来是什么?我忽然醒悟出来:“哦——是香椿!”主人问:“味道怎么样?”我品咂许久说:“嗯,从来没吃过,真是太好吃了!”主人会心地笑了。这干菜香椿,焯水晒干后,没了鲜香椿的浓烈与刺激,变得甘甜又绵长,如同窖藏的陈年老酒,在唇齿间久久不去。更奇特的是,那干香椿的茎秆,吮吸了腊肉的汁液,纤维质变得绵软而有韧性,吃起来糯糯的又不失弹性。这样的味觉体验,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二十几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香椿干炖腊肉,仍让我口齿生津,心驰神往。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