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父亲的手艺

2022-09-16 19:14:08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老滋味,父亲挂面的手艺,是出了名的。 我们地方上,谁家娶媳妇、嫁姑娘、盖房子,只要是家里客人多、办宴席、讲排场的事,总是用挂面做圆子。只要到我家和父亲说一声,

老滋味

 

父亲挂面的手艺,是出了名的。

我们地方上,谁家娶媳妇、嫁姑娘、盖房子,只要是家里客人多、办宴席、讲排场的事,总是用挂面做圆子。只要到我家和父亲说一声,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家里事情多忙,父亲总是乐呵呵地一口应承人家:“这点儿小事算什么?你家什么时候需要,说一声,把面粉送来就行了。”

晚年,本该颐养天年的父亲却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照样为大家挂面。

天太热,人容易流汗。为尽量减少流汗,和面前一两个小时,父亲就一点儿水都不喝了。和面,揉面,盘条,上面,父亲用一条长长的毛巾披在身上,避免汗水滴到面里。每过一段时间,父亲就要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外面,把身上披的毛巾取下来,两手一拧,汗水“哗啦,哗啦”,地面立即湿了一大片。父亲随即用清水把毛巾搓搓,拧干,重新披到身上,继续干活儿。

每次挂面,从头天傍晚到次日中午连轴转,仅仅夜里休息三四个小时,什么人能撑得住?何况一个耄耋老人!

冬天,村上家家户户吃的挂面几乎父亲全包了。不论亲疏,大家小户,不要一分钱的报酬。这么冷的天气,不要说干活儿,年轻人睡在被子里还瑟瑟发抖,何况两只手还一刻不离冰凉的挂面。

晚饭前和面,父亲要把40多斤麦面放进一个陶制的盆里,把适当的水和盐搅匀,倒进盆里,抓揉成亮晶晶、鼓囊囊、拍打不沾手的面团后,在面盆上盖上棉被,让面团发酵。单单这道工序,就需要两个多小时!

晚饭后,父亲要把偌大的面团倒在案板上继续拍打搓揉,直到面团有筋道时,再拍打成片,铺满整个案板,切割成粗细均匀的条状后,再把面条逐一搓揉细一点儿,拼接成一根很长的面条,盘绕在先前和面的陶制盆里。因面条来劲慢,不够柔性,一次不行,要把盘绕在面盆里的面条再次倾倒案板上,扯出头来,反复搓揉,一点儿一点儿地缠绕到面盆里。有时,天气太冷,或面粉质量不好,感觉面条不够筋道和柔软时,还需再把盘绕在面盆里的面条第三次倾倒案板上搓揉,缠绕到面盆里。完毕,用棉被盖住盆口,并用绳索扎紧,以防跑气,让面条静待时间长一点儿,以便筋道十足。

凌晨两点,父亲就起床了。迟了,天亮前面条没能全部绕到竹筷上,不能赶在气温较高的中午时分全部挂到面架上晒干,那可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晾干。父亲把盆里的面条再次搓揉得更细点儿,一圈儿一圈儿缠绕到两根长长的竹筷上,放进专门砌成的土炕上,在炕沿上覆上油纸,再盖上棉被,让面条充分来劲儿。盆里的面条全部绕到竹筷上,放进土炕上后,父亲再按先后顺序,揭开棉被和油纸,把缠绕面条的竹筷拿出来,固定一根竹筷的两头,两手捏着另一根竹筷的两头,适当用力拽一拽,便于面条拉长,为不影响面条上面架子,遇到天气不好,要全部拽两次。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