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人生的茶

2022-09-16 19:05:0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茶事,大概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在广场上做早操的我们,看见教音乐的朱老师手握茶杯,从办公室踏着方步走出来,一边走一边端起茶杯面向我们,慢悠悠地

茶事

 

大概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在广场上做早操的我们,看见教音乐的朱老师手握茶杯,从办公室踏着方步走出来,一边走一边端起茶杯面向我们,慢悠悠地喝上一口,看着他喝茶的情景,眼睛是微微闭着,嘴里似在回味。茶杯是透明玻璃的,透着里面碧绿的茶叶水,看着挺诱人。当时我想,喝茶一定是天底下最有味道的一件事情,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朱老师一样,喝着茶上班。

朱老师三十多岁,高个子,能识五线乐谱,拉得一手好风琴。每次他来上课,总是边拉琴边叫我们学唱新歌。有一次上课,他教大家唱《劳动最光荣》,他坐在教室门口面朝大家,胸前背着黑色手风琴,双手在两边的琴键上飞快拨动,琴声仿佛从他怀里飞出来,流淌在同学们中间,他像变魔术一样,风琴在他的怀中收放自如,他整个身子一会儿向左移动,一会儿向右移动,这么来来回回,有时他的眼睛还会闭起来,陶醉在大家合唱的乐声中。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唱得可起劲儿了,声音也更响了:“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

小时候许下的心愿,暗含着人生某个阶段的境遇,听起来似乎有些神奇和邪乎。1987年,我们6个同学从学校毕业一起分配到当地一家园林部门,单位有个公园茶馆,坐落在山脚下。当时茶馆紧缺人手,领导便安排我去茶馆上班。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公园大门刚打开,候在门口的茶客便涌向茶馆,人没到,脚步声就轻快地传进茶馆里,天天如此。

茶馆是一间木结构平房,灯火通明照亮四排桌凳,我把“炮仗”锅炉里的水烧开,用水壶灌满水,再拿到煤炉上加温,烧开了水的水壶“吱吱”地冒气作响,屋子弥漫水蒸气,装好红茶绿茶的纸盒子,一排排整齐地放在柜台上,静候茶客。来喝早茶的茶客,老年茶客居多,每天来喝茶的茶客寄存茶杯,有的自带。大部分的茶客,都喝普通茶,茶钱一元。他们一个个泡好了茶,三五好友围坐一桌,喝起一天中的头开茶,喝喝茶,看看公园里的风景,与朋友说说闲话,茶馆里飘起一缕茶香。

在茶馆里,我每天面对茶客闻着茶香,很快学会了喝茶。每天去上班,不是吃早饭填饱肚子,而是先泡杯绿茶,让茶水清洗肚子。当时喝茶倒不是很讲究,特级炒青,泡出来的茶水浓,禁泡又耐喝。一般的绿茶泡了三次之后,寡淡无味,有的茶客便起身挪动脚步走了。

这个春天,是汪曾祺先生诞辰百年,自然想起汪老喝茶的事情。

他喝茶的经历,是他祖父培养起来的。汪的祖父汪铭甫是眼科医生,在高邮开药店。他祖父喜欢喝龙井茶,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紫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有时候喝高兴了,也拿个杯子让汪曾祺一起喝。从此,汪老有了喝茶的习惯。后来,汪老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经常与同学结伴去联大附近的茶馆喝茶,写有《泡茶馆》一文,记述那段茶事: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这两条街上至少有十家茶館。每天一早,汪老与同学坐在一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看各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个上午,彼此不说话。这些茶馆除了卖清茶,还卖沱茶、香片、龙井。红茶色如玫瑰,绿茶苦若猪胆。文末,汪老对联大同学泡茶馆给予肯定,还作出三点总结。一是可以养其浩然之气;二是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是来读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三是可以了解接触社会。汪老自诩“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泡出来的”。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