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素雅的陶瓷
淡淡轻陶
周作人曾说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胚层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文中所提的素雅的陶瓷,现在就在我的面前,它们落户于一座叫大安的小乡村,静静的阳光下,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器,小的只有约10厘米,大的几乎有2米,素色的外表,或横或竖,不成规模却自成一景,甚至连周边的栏杆也别出心裁用一个个土陶连接而成,让人于惊鸿一瞥中驻足不前。而那不声不响在小路两边排成一行行成为风景的小土陶,让我想起当年。
记得读书时,班里有很多的住校生,每到周一,住校的同学们随身携带的小陶罐里,变把戏似的会变出很多咸菜呀、咸笋呀、咸豆腐呀等腌渍品。也有个别刚好家里有喜事的同学,偶尔他的小陶罐里会多点儿咸肉之类的美味,但这通常是到不了自己的嘴里的,在那个缺油少盐的年代里,这样的香味儿招人恨呀,无论你怎样提防,往往还没到半周,这些陶罐就会莫名其妙地空空如也。那时的陶罐实在太渺小,没有人会认真看它一眼,但又的的确确一直默默忠诚地伴随着学生时代的我们,度过了那段清寒岁月。
我还见过一对特殊的土陶,是我一位远房亲戚的结婚纪念品,我叫她太姨婆,当年的她亦是如花少女,清贫的年代,她带着娘家赠送的一对土陶远嫁到夫家,十八岁的年纪绾起长发做了小小妇人,这对土陶罐一直跟着她,一起走进男主人家,一起盛谷装麦贮水,一起相敬如宾,一起相濡以沫……这期间它们与女主人一样经历了战火、饥荒、灾祸……多少年过去了,主人早已不在,它们依然忍耐着漫长的潮湿和阴暗、寂寞与孤单,在漫漫岁月里相依相偎,里面装着彼此的静默,装着曾经的海誓山盟……如太姨婆那一代人漫长贫苦而又平凡的一生!
我婆婆的老家也摆放着很多这样的陶罐,它们是婆婆眼里的宝,粗糙的纹路,不那么清晰;灰色的外表,承载着岁月沧桑,它们摆放在橱柜的某个角落,并不显得高贵,甚至有些卑微和渺小,但细细观看它们时,却泛出岁月沉淀的光,在老屋的青瓦片之下更显出朴素之美。婆婆的手很巧,常年腌渍豆腐乳、萝卜、咸菜等,这些陶罐用于盛放各种腌渍品,婆婆每次都喜爱万分地将它们一一擦干净,再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这些腌渍品一一放进去,每当假期回来,这些菜肴带来的唇齿舌间的香味总让人欲罢不能,少时的清贫已远离,生活的幸福感正在这小小的陶罐里一点点儿酝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入到这小小陶瓷时,它已然成了艺术品,重出江湖后的陶瓷,显然已经摆脱了贫困与清寒。我曾在一次集市的摊位上,看见一个很精致的扁瓶,下面几乎成为一种方形的椭圆,一个很小很扁的瓶口呈喇叭形往外翻卷着,瓶的两面刻绘了江南的山水,显得葱郁而秀丽,瓶子给人以艺术的美感,烧作得精致而细腻,用手抚摩有种舒适的感觉。千图万绣的精美作品,都在这平常的瓷器中显现出来,陶瓷还是以前的陶瓷,但因了这份羞涩、含蓄、含而不露的素雅,陶瓷有了不一样的艺术之美。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