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一级青石台阶(5)

2022-09-17 16:14:08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地宫里,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硬度较低,一般呈乳白色,让人感觉亲切。自古以来,湖南就有丰富的滑石矿藏,而道县尤甚。清光绪《湖南通志食货志

地宫里

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硬度较低,一般呈乳白色,让人感觉亲切。自古以来,湖南就有丰富的滑石矿藏,而道县尤甚。清光绪《湖南通志·食货志》记载:“道州出滑石。”道州就是今天我们永州市的道县,该县所产的滑石被前人载人了典籍。在湖南,除了道县之外,还有一些县市也产滑石。由于这种石质的硬度低,容易加工雕琢,用它来制作明器,是最理想的材料之一。凡是接触过滑石的人都知道,滑石经打磨抛光后,简直跟白玉一样,让人爱不释手,所以,聪明的古人常采用这种石头制成明器,作为陪葬品随葬。

汉代,是中国滑石雕刻的黄金时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来看,已经出土了大量汉代滑石雕刻艺术品,而湖南又是汉代滑石雕刻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南的滑石兽面,多出土于湘西的溆浦、湘中的常德和湘南的永州一带。例如:1973年,常德郭家铺出土一件灰色滑石兽面;1977年,常德南坪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面具;1978年,在湘西溆浦出土十四件滑石兽面;2010年,在常德南坪再次出土一件面目狰狞的滑石面具。

当我把湖南出土的滑石兽面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就发现这些滑石兽面虽细部稍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形制大体相似,且表情夸张,面貌狰狞。

为什么古人对兽类如此顶礼膜拜,甚至把它们作为图腾的象征呢?

这让我想起了2003年9月的一次采访。那次,我与长沙的几个专家学者奉命到怀化采访,在新晃、麻阳、芷江、沅陵、靖州、通道等地,看了很多傩戏。从傩戏的面具中,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后来得知,在怀化的一些县区,还存在着神秘的盘瓠文化。这也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最初与傩有关,后来慢慢渗入一些少数民族的精神深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最初的形式是傩祭,古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傩祭的形式不断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表演之后,这就产生了傩戏。而为了维护傩祭的神秘与尊严,主祭者与谋划者就商议在傩戏的表演过程中,让那些参与者把面蒙上,也就产生了傩面具。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傩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任何人都必须虔诚对待,不可冒犯。

民俗研究者认为,傩面具起源于远古的中原祭祀,是一种驱鬼除邪仪式。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距,通过对面具五官的装饰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凶猛、狰狞、威武、深沉、奸诈、滑稽、和蔼、慈祥等性格。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傩面具也就扩大到了江南地区。再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傩面具市场渐渐萎缩,仅存在于湘、桂、黔、滇、川一带的少数民族之中。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