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一级青石台阶(6)
地宫里
我国古代诸多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傩戏的记载。《古今事类全书》载曰:“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由此可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颛顼身边就有了傩祭。《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持矛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也就是说,早在商周时期,为了在祭祀中获得强烈的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黄金四目”面具,用来驱邪。这可能是关于傩面具的最早记载。而宋代的高承,曾编撰了一部专记事物原始之属的书,名曰《事物纪原》,书中载日:“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在他看来,驱傩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开始的。
虽然以上三部典籍关于傩祭之始的时间有所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出现了。
不但古文献有颇为详尽的记载,历年来在一些地方出土和发现不少古代的面具实物和图像,也给予了充分证明。除了前面提到的湖南省滑石雕刻出土品,1959年,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一件距今6000~5000年前的浮雕石刻人面;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古墓出土一件距今4000年前的石雕镶嵌入面。此外,甘肃天水柴家坪出土陶塑浮雕人面、山东滕县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陕西汉中地区曾发现一批商代青铜傩面具等,都是古时面具的代表。
综合上述文献的图片,从造型上来看,这些兽面的起源应该与傩面具有一定关系,因为傩面具与滑石兽面在造型上十分相似。
由此可见,伴随傩祭而产生的面具,亦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在傩祭过程的傩戏表演中,面具就成了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原始、最直接、最重要、最典型的道具,更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这些面具大多为鬼面,脸呈椭圆,面目凶煞,眼中有通孔,可供舞者窥视。耳有穿,鼻有孔,五官位置与人面相近。有的造型更为怪诞,不仅有长角、大眼,还张嘴、露齿,面目狰狞,表情夸张。
记得那年在怀化采访时,当地的一位傩文化研究者告诉我们,跟方言一样,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也是傩戏面具显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主要原因。
或许,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人跟动物相处相争的时间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部落和族团出于自身的精神寄托,往往會将一些罕见的鸟兽或在争斗中有助于有恩于本部落和族团的鸟兽作为本部落和族团的图腾,因而视为神圣。有的则把几种鸟兽(例如:狮虎、鱼龙)的长相融合在一起,以求怪诞,达到恐怖吓人的效果。后来,兽面具被延伸到庙宇和官衙,甚至一些重要建筑的门环,旨在令人们对神灵、祭祀和官府、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