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长发凤眼的女人(4)
我们能忍受多少疼痛
那时,秋燕整天抱个半导体听各种世界名曲,每听到一首好曲子,她都写体会,写过满满一大本子。秋燕极少流泪,即使怀孕期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都没流过泪,可是一段钢琴曲《少女的祈祷》,能让她热泪滚滚。她家有一把小提琴,秋燕从小就会拉一拉。她之所以喜欢上方平,也是觉得这个小伙子可靠,还会拉二胡、手风琴,整得都不错。当时方平到她家里玩,让秋燕帮他抄一些乐谱,看见旁边的手风琴,抱起来就弹了一段电影《轧钢工人》的主题曲,秋燕听着听着,不禁有些耳热心跳。她瞥了一眼方平,正好方平的目光也瞄过来,见秋燕正在看他,赶忙低下头。秋燕没不好意思,依然大胆地看着方平。
那时方平每月只有200多块钱的工资,为了解决谱曲时遇到的和弦问题,他要经常到艺术学院花钱上钢琴课,加上日常开销,这点儿钱简直是杯水车薪。秋燕就用白纸画出钢琴的黑白键,嬉笑说,你就在这上面弹吧。方平就在纸上弹钢琴,指头被墨汁弄得黢黑,也解决不了声音问题。后来他们结婚,开服装厂之前,有一天方平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多了架钢琴,是货真价实的真家伙。原来秋燕向父母借了5000元钱,从一位音乐老师那里买来了这架旧钢琴。
两家原来住在同一条街上,但很快就因为拆迁各自搬家了,秋燕家搬到城西南,方平家搬到城北。那时秋燕开始在城东的一家娱乐宫卖门票,方平负责每天接送她。方平每天一大早就得爬起来,从城北出发,赶到城西南秋燕那儿,用自行车把她驮到城东,再骑车赶到位于城中的无线电厂上班。傍晚下班后,路线反过来,路程还是那么远,并没有近路可走。不管严寒酷暑,这样奔波了两年后,秋燕到城中的布料城帮父亲看布摊子,路程才变得短了些。
这两年,也是两人最开心的两年。方平经常用自行车驮秋燕去布料城旁边的市民俱乐部看演出,具体是看他演出。也不是什么正规的演出,就是街道、区里搞的一些小型文艺活动,最高规格也就是市里组织的夏季音乐会了。大多情况下,方平是在伴奏的乐队里,或者长笛,或者手风琴,独自上台的机会不多。但机会还是接二连三地来了,因为他乐器玩得好,又通乐理,社区组织的活动,都要请他帮忙指导,有时候是辅导小学生排练,有时是教大爷大妈们唱歌,一来二去,方平成了一号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一场区里组织的新年音乐会上,方平用四五样乐器独奏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秋燕听得如醉如痴,要不是全场哗哗不停的掌声,秋燕还会沉醉好久。秋燕拼命地鼓掌,她也想站起来,像周围的观众一样站起来为方平鼓掌,但失败了。她有些着急,甚至有一股子冲动,她想拉住左右人的胳膊,告诉他们这个演出的男人是自己的男朋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