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摘:延续着的艺术生命
古米廖夫与阿赫玛托娃的婚恋
“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岁月之死亡地带,在后世复活。”这是诗人勃洛克在《论艺术与批评》一文中的论述。俄罗斯文坛的诸多事例一再验证了这位大诗人的高瞻远瞩。
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886-1921)是阿克梅派的代表性诗人和领袖,其独特的诗风和传奇经历,为他在诗坛赢得了广泛声誉:三次远赴非洲探险,荣获过两枚“圣乔治十字奖章”,这让许多亲友视他为英雄。而他对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追求、他们的结婚与离异,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好奇与关注。
古米廖夫与阿赫玛托娃都曾居住在圣彼得堡附近的皇村,他们两个人是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同学。17岁的尼古拉·古米廖夫爱上了14岁的安娜·高连科(安娜的父亲反对女儿写诗,安娜就以外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作为自己的笔名),他几次求爱,均遭到婉言拒绝,这个年轻人曾痛苦地服毒自杀,经人抢救,才保全了性命。安娜既害怕又感动,终于在19岁时同意嫁给他。然而好景不长,儿子列夫出生不久,他们便夫妻不和、经常争吵,最后不得不协商分手。两位诗人的爱情与婚姻为什么竟然是这样的结局呢?
究其原因,古米廖夫是个不安分的人。他的心渴望冒险远行,不愿意长期待在家里。有了儿子以后,他并未流露出父爱的喜悦,婴儿的啼哭反倒让他心烦意乱,巴不得远远躲开。这种古怪的性格,可以追溯到他的求学时期。那时候,他成绩平平,原因是痴迷惊险小说,不能集中精力钻研课本。这为他日后痴迷远行勘察、航海探险埋下了种子。古米廖夫天生具有浪漫气质,不仅渴望游历欧洲,对中国也充满了向往与好奇。他有不止一首诗写到中国,像他所推崇的普希金一样,渴望走到万里长城。此外,他还借助法语翻译中国诗歌,出版了《琉璃亭——中国诗集》。
少年古米廖夫还酷爱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提倡“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是自我超越,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般的气势,具有超强的意志力。超人是对天国的否定,对上帝的替代。古米廖夫诗中时常出现的“深邃”“崇高”“辽远”等修饰语,自我比喻为“穿铠甲的征服者”,都无意间透露了他与尼采精神的依承关系。诗人歌颂“船长”,渴望发现新大陆,自愿报名以骑兵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冒死冲锋陷阵,其英雄情结可以在尼采的“超人”学说中追根溯源。
1906年,20岁的古米廖夫在巴黎期间,有一次见到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和诗人吉皮乌斯,他说了一番话让这对文坛夫妇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奇:“我一个人就能改变世界。在我之前,佛陀和基督都尝试过,可惜他们都没有成功。”在诗人吉皮乌斯看来,这个年轻人的言谈纯属狂妄的疯话。但狂妄之中隐含着信息,那就是古米廖夫醉心于“玄想”和“宗教神秘主义”。这是一把钥匙,有助于我们破解他诗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术士”“咒语”“魔鬼”“祭祀”等。他的三次非洲之行,以及对神秘东方的向往,都与此相关。他在非洲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丛林部落、接近酋长、了解祭祀仪式、收集神话传说,都跟他的宗教探索有關。古米廖夫在《记忆》一诗中写道: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