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海外文摘:延续着的艺术生命(2)

2022-09-18 20:33:3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古米廖夫与阿赫玛托娃的婚恋,只有蛇才会蜕皮, 是为了让灵魂衰老和成熟, 唉,我们和蛇类不一样, 我们变换的是灵魂,不是肉体。 关注灵魂,往往与探索宗教信仰紧密关联。 古米

古米廖夫与阿赫玛托娃的婚恋

只有蛇才会蜕皮,

是为了让灵魂衰老和成熟,

唉,我们和蛇类不一样,

我们变换的是灵魂,不是肉体。

关注灵魂,往往与探索宗教信仰紧密关联。

古米廖夫有一首诗题为《回归》,也值得关注。一个消瘦的黄种人以向导身份出现在抒情主人公身边,他们俩结伴同行,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到了中国的万里长城脚下。黄种人跟他告别,要去种稻、栽茶,而抒情主人公则惊喜地发现:

在洁净的丘岗上,在茶园的上边,

在一座古老的佛塔旁佛陀在静坐。

我心中暗喜,俯首膜拜,

感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慰藉。

看来,诗人向往东方,心系中国,主要动因在于探索佛教与佛学的奥秘。

古米廖夫跟聪颖有才的安娜·阿赫玛托娃结了婚,但身边总有女性仰慕者,其中有个头戴蝴蝶结的姑娘,被古米廖夫称呼为他的学生。阿赫玛托娃看到这些,心里自然不舒服。阿赫玛托娃擅长写失意的爱情诗,她的抒情诗很快引起诗坛重视,其诗名甚至超越了古米廖夫。一般读者和诗歌爱好者都会由衷地祝福这对诗坛情侣生活美满和谐。谁会想到,几年后,他们便婚姻破裂,最终分手。其实,他们婚后聚少离多,生活中不断产生矛盾或冲突,这在诗歌当中早有体现。比如阿赫玛托娃在一首无题诗中写道:

他喜欢世上的三种事物:

傍晚的歌声,白孔雀,

磨损的美洲地图。

他不喜欢婴儿啼哭,

不喜欢喝茶泡马林果,

不喜欢女人歇斯底里。

……而他的妻子是我。

阿赫玛托娃和古米廖夫的儿子列夫,小名廖瓦,三岁就什么话都会说了。有人问他:“爸爸是谁?妈妈是谁?”廖瓦回答说:“爸爸是诗人。妈妈是歇斯底里。”一般人很难想象,优雅的女诗人也会大发脾气,歇斯底里。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吵闹不休,大喊大叫呢?那就是丈夫移情别恋,有了外遇。廖瓦出生于1912年10月。转年10月,女演员奥尔加·维索茨卡娅和古米廖夫的儿子出生,小廖瓦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1918年,跟阿赫玛托娃离婚以后,古米廖夫第二次结婚,妻子姓恩格尔哈特,名字也叫安娜。她为古米廖夫生了个女儿,起名海伦。没有人知道,古米廖夫给女儿起的这个名字,是暗自纪念他的法国情人。

古米廖夫的诗《唐璜》当中,有这样的诗行:

我的梦想既放荡又简单:

只知道抓起船桨,跨上马鞍!

不管漫长岁月荏苒流逝,

时时亲吻那些迷人的新欢。

显然,诗人不想受婚姻约束,征服女性的“唐璜气质”在他身上有所体现。当然,我们不应当仅仅指责古米廖夫的不忠,阿赫马托娃同样具有追求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结婚不久,她便单独去了法国,并在那里结识了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两个人关系亲昵,画家以她为模特儿画了不少人体素描。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