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母亲有“本事”
母亲的“本事”
母亲生我时,父亲在外干活,母亲一人在家,生下我后本已筋疲力尽,可她在闻讯赶来的二奶的帮助下,坚强地拿起剪刀剪断了脐带。生弟弟时,也是相同的情形,母亲咬咬牙,总算挺过来了。
为此,父亲夸赞母亲有“本事”。
拉扯大我们也是不易的。恰逢大集体年代,既需苦干挣工分,又要带孩子。怎么处理为妥呢?母亲决定,她和父亲分别用背带背着我们干活,可谓一举两得。实在不便时,就把我和弟弟放在箩筐里,安放稳当后,才去干活。母亲把分得的稻谷和着红薯、洋芋、高粱、豌胡豆等杂粮一起煮来吃,尽可能让我们的肚肚鼓起来。当看到我们有些厌食时,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直言不讳地叫我们多吃外,就是变换着“饭菜”的花样,来满足我们的胃口。这下,还真灵验,我们胃口好起来,不再厌食了。
我们先后到了读书的年龄。“读书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出路!”母亲没有多少大道理讲出来,但她知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便用实际行动支持我们读书:营养得跟上,她就每早5时起床,为我们做早饭,上学前,还叫我们带上碗装的饭菜,以备中午吃,晚餐,则多弄点菜,保证营养均衡,更利于我们读书;书学费、生活费是“硬起货”,缺少了便麻烦了。母亲和父亲都是“强者”,卖粮食、肥猪、鸡蛋、锄把等,跋涉了多少山路,流出了多少汗水,磨破了多少嘴皮,操碎了多少心,才换来“血汗钱”供我们读书,唯有他们自己能心领神会;父亲在外做木工挣钱的同时,母亲成了“内当家”,做家务、养猪、牛、鸡、鸭等,辛苦至极,只为多挣点钱,解决我们开销的问题;为了给我买词典,母亲二话没说,带着我步行三小时到河边赶船,去城里新华书店圆了梦,把我乐颠了好一阵,母亲也高兴得很,把我的脑袋摸了又摸,把我的肩膀拍了又拍。
如今的母親已年过七旬,与父亲在老家种地。我们也考上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生活如蜜。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