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童年的自己(13)
古黄河的女儿
橘黄色的灯光下,沙苇整个心魂都融人了水墨中,但外面的世界总是耗她的精气神。儿子庆安时不时来电话,一声接一声追问母亲什么时候回美国,沙苇开始还在找借口往后面推,后来干脆正色说,我不回去了,我已经在睢宁买了房子,我就在这里养老,每天过得很愉快,欢迎你们回家看看。庆安说,你长时间不回美国,你的绿卡也无法申请。沙苇说,绿卡我不想要了,我在飞机上遇见一对老夫妇,他们在国内待的时间太长,办好的绿卡都过期了,过期了就过期了,他们只想在中国过好每一天。
8
林城突然给沙苇发来微信,他说我们在古巴。沙苇问,你还真带岳母去了古巴?佩服!林城说,一旦决定就行动。沙苇说,我听于老师说过,古巴的艺术氛围很浓。林城说,我们在哈瓦那的艺术中心看画展,看见一幅芦苇的油画,突然间又想起了你,我传给你看看吧。
那幅芦苇是海滩上的芦苇,透过芦苇飘逸的枝叶,能看见蔚蓝的大海和雪白的灯塔,夕阳西下,远方的大雁飞过金色的云霞。此画此景,让沙苇想起那年,于老师带他们去新泽西的海边写生,她发现,国外的芦苇到底跟老家的芦苇还是不同。她问林城,你岳母的身体还行吗?
林城的岳母已经九十高龄了,十年前得了乳腺癌,这些年又有非常严重的骨质疏松,这种状况应该在家好好休养,但是,她想去古巴看看,看她从前的家。林城岳母有一半的中国血统,她父亲是广东华人,在哈瓦那家大业大,拥有一家报社、一家富丽堂皇的粤剧院和三家中餐馆。那时候的哈瓦那经济发达,酒店林立,让隔海相望的迈阿密望尘莫及。岳母家的亲戚从香港来哈瓦那,无不赞叹城市比香港繁华时尚,岳母父亲还把他们陆续办到哈瓦那。
1959年,卡斯特罗发起的革命风暴席卷古巴,推翻了巴蒂斯塔政府。卡斯特罗一上台,没收土地,私有财产全部国有化。体制的急剧变革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一百多万人逃到美国,大都居住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古巴华人努力勤奋,多是中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岳母家的财产变成了国家财产,几代人的奋斗化为灰烬。林城岳母也随家人流落美国当了难民。难民不能回头望了,只能在美国从零开始,但是岳母总会提起过去的奢华人生,出门有司机,进门有管家,厨房里有厨师,那么宏大华丽的房子,后花园还可以跑马。
岳母逃到美国时已经结婚生子,但是丈夫不在身边。岳母的丈夫家是古巴上流阶层,在卡斯特罗革命前,家业庞大兴旺,同美国企业合营咖啡种植和生产。岳父因为处理公司,让岳母先随娘家出逃。岳父晚了一步,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从此杳无音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岳母已成了耄耋老人,她告诉孩子们,这些年,她脑子里总是闪现幼时住过的地方,年龄越大,幼时的记忆越清晰。但是孩子们说,你身体不好,各种病症缠身,打一个喷嚏就疼如刀割,这样的身体,还是在家里静养吧。孩子们还齐心协力吓唬老人:谁家的老爹死在飞机上了,谁家的老妈在旅途上被劫匪抢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