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
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千古词句,中小学生都会熟背熟用,出自南宋军旅词人辛弃疾之手。
1181年初,42岁的抗金志士辛弃疾被罢免来到江西上饶(时称信州),从落脚带湖到1207年别离瓢泉,前后居停长达27个春秋,626首诗词中,469首(含120首诗)作于上饶。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溢满了对带湖的钟爱。言犹未尽,他又继续发出“青山屋上,古木千丈,白水田头,新荷十顷”的赞赏。那么,带湖在哪里?
带湖在古人古籍的笔墨里。坐标点就是信州的城北,距城区约一里许。辛弃疾的好友洪迈,在《稼轩记》中写清楚了带湖的概貌:“郡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三面附城(坡),前枕澄湖如宝带。”古时,那里三面是山坡,一面是一条狭长清许的湖。循着东北至西南的走向,可以眺望王安石、陆游、杨万里都赞誉过的“洞天福地”灵山。
辛弃疾曾三度任职江西。1181年正是江西安抚使的任上,他被削职后,看上带湖并花钱买下该片区60余亩的一块荒坡荒地,随即动工修建园林新居,年底建成。他将新居取名“稼轩”,与他自己的“号”相同,自称为“稼轩居士”。真的不巧,他的带湖工程竣工之时,也是他落职归隐之日。稼轩居所正好成为他给自己预留的“第一条后路”。从当年的12月起,他在此乡居长达15年。
带湖既是辛弃疾的生活基地,也是他的创作摇篮。表面看,他是优哉赋闲,实际上,从来就无法闲适。他的腿脚不断地接纳灵山、南岩、雨岩、博山寺和灵鹫寺等山川寺庙。所以,他的笔底涌人了太多的信州风情,抒写了上千首的诗词。南宋吏部尚书韩元吉,曾在信州生活了9年,他的《水龙吟》中“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为“稼轩词”提供了史料般的佐证。然而,留传至今的仅有176首。
元宵前后,信州农村抬龙灯、滚花灯、摇船灯好不热闹。辛弃疾借灯写景,借灯写人。他的《青玉案·元夕》堪称绝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下阕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艺术化地烘托出所追思的那人。“那人”当然不是恋人,是自己人格的化身。一次,他夜行在離带湖不远的黄沙道上,欣然写下《西江月》,读来有声有形有味,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超越了“田园诗画”。
辛弃疾把夜晚写得梦幻,把白天也写得传神。“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首《清平乐·村居》,风格秀美而飘逸。
辛弃疾一时不在庙堂,仍然不忘中原的统一。同样出于带湖的《破阵子》寄陈亮,展示了人生的抱负与豪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他的情怀与气魄,总是擂响在人们的耳边,总是激荡在时间的分秒里。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