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2)
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
“待制功名千古杰,贤良文字万古豪。”北京大学辛学研究顶尖人物邓广铭教授,曾于辛弃疾诞辰850周年时,率队在上饶举行研讨会,重点到稼轩旧址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一行环顾四周,举目灵山,依稀可辨当时的自然格局,认为如今的风貌仍然吻合古人记载,认定遗址就是今天的信州区北门街道龙牙亭。“龙牙亭”不仅仅是一个亭子,更是岁月的一个标记。
赶上“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际,我们来到龙牙亭,这里,乡村旧貌早已让位于城镇化带来的现代文明。双向六车道带湖路,车流、人流、物流书写着城市的繁华。带湖路、茶圣路、紫阳路、三清山路相互“牵手”,用“四边形”把龙牙亭一揽怀中。今天的巨变,发生在每一分钟,但有一点没有变,灵山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仍然是这里的“居客”,它用黛色的山峦、硕大的身躯,为带湖当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出色陪衬,也见证了世道的兴衰和上饶的荣光。
我们登上一幢高楼,国内唯一的骑跨式上饶高铁站清晰可见。上海至长沙,北京至福州的高铁“十字架”,让上饶升级为国家高铁枢纽城市。看眼前,想过往,辛弃疾偏爱上饶不是无缘无故的。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大举南侵,杭州(时称临安)成了“偏安之地”。上饶临近杭州,洪迈称上饶“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势处便近”。
寓居带湖的同时,辛弃疾又把眼光切换到瓢泉。他在1186年访问过瓢泉,那时叫周氏泉,是他后来改成现名的。何也?一则有形,“规圆如臼,直规如瓢。”二则有意,说是孔子弟子颜回,甘居陋室,一竹篮饭,一木瓢水。辛弃疾遭打击,心态同于颜回,写出《水龙吟》“乐天知命,一瓢自乐”。
改名后,辛弃疾又收购了瓢泉。《洞仙歌》中“便此地,结吾庐”晒出了他的心意。有研究者推测,他“移情别恋”除了风水诱惑,大概是俸禄不足以支持不耕不种的“稼轩时日”,需躬耕田亩,补贴家用。他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农为先。”
辛弃疾再次被当政刷了下来,是1194年,那时,是福建安抚使。这也成全了他欲在瓢泉建居所的时间。翌年春天,他就完成了先期建设。世道多变,人生诡异。他在瓢泉“留一手”,真的有了“第二条活路”。1196年,带湖居所遭遇一场大火,家园失去了。为何失火,这道谜叩问世人近千年。
如此,辛弃疾全家只好转场,瓢泉时光正式开启于1196年。十余年,他既农耕又搞续建,更不缺饮酒挥毫,长歌相对。“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就是他与陈亮应和词赋中感人至深的一句。据说,他在瓢泉作诗作词500余首,今天,可以读到的还有173首。这些作品融人了鹅湖山、状元山等等元素,倾泻了作者对铅山风光的一往情深。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