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5)
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
下车走过大牌坊,我们踏着青麻色的石阶开始爬山。梯进的石径,带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十多分钟,灰白大气的辛弃疾坟墓就端坐眼前。登上最后的三十四级,就上了坟墓的祭台。说是祭台,实是观望台。祭祀前,我们仔细观察周边,也是形家眼中尤为典型的“山包屋”吉地。现在则成为藏风聚气的“山包坟”。是风水先生眼毒,还是辛弃疾具备相当的地理信息水准,相中此地,是个不二的选择。左边青龙山山势高且青绿,龙头打住在大牌坊。右边白虎山山势低于左边且更短。墓地的正前方是三个并列的小山包,中间高两边低,“地仙”把它们看成蝙蝠跃跃欲飞的形态,墓后,一定是青山为“靠”。
天公太有心,头顶聚来了几块厚厚的云层。主人想得周到,带来了一瓶老酒,提示简单的祀礼就要开始。一切都是入乡随俗,先为守护一方的“土地爷”献上一杯,再为辛弃疾浅倒三个大杯。他是个流传中的酒神。有词就有酒,有酒就出词。他时常提壶醉赋,来自瓢泉的《临江仙》就是醉句:“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被翻红锦浪,酒满玉壶冰。”《我饮不须劝》简直是自画像:“我饮不需劝,正怕酒尊空。”
趁着主人双手合掌,举在眉头,念念有词,我也端起酒瓶为辛弃疾添酒,有样学样地在心中默许祈祷。礼毕,我们围绕圆形的墓冢(俗称坟头)转圈。坟墓是2012年按原有格局,不用水泥,仅用青石材料修筑到位的。形制为坐北朝南。弧形的罗圈墙,前低后高,把墓冢包在中心位置。墓冢前居中处有青石条块包边的墓碑。这块碑是始终伴随辛弃疾的“历史老人”,是坟墓中除文字记载外唯一的实物遗存。修饰在坟墓左右的还有护栏、抱鼓石和望柱。值得表述的正是这对望柱,古朴中透出厚重,散发出高强度的人文底蕴。上面镌刻了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馆撰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为:“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副名联,巧借“铁板铜琶”和“美芹悲黍”几个历史故事,精妙贴切地立起了辛弃疾作词豪放、做人爱国的两大立面。
置身典雅的墓前,目视每一块石砌,每一项构件,心随春风,思绪云飞。如果说,带湖和瓢泉承载了辛弃疾的后半生,承载了他豪气冲天、婉约迷蒙的词作,那么,底色清新、山峰回转的阳源山,承载的不仅仅是他的躯体,更是他“人中之杰”的傲骨和忠魂。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