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记忆:一支特殊的“远征军”
超级板车
我刚上小学一年级,那年冬天特别冷。
雪还没“焐”出来,三爷来了。在皖北桐城,那里管叔叔不叫叔,叫“爷”。
三爷来的时候是在傍晚。三爷二十七八岁,比父亲小了十多岁,瘦瘦高高的像根麻秆儿,人长得怪精神,着一身蓝卡其布裤褂,上衣口袋里还别着一支锃亮的新农村牌黑色钢笔,肩上驮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裹。三爷念过初中,是个文化人儿,在生产队当着会计。
三爷喊我父亲“二哥”,又喊我母亲“二嫂”,还挨个亲昵地摸了摸我们兄妹的脑袋瓜儿。父亲赶紧吩咐母亲,维高来了,快去烧晚饭。多炒几个菜,弄盘花生米,我陪维高喝两盅。这冻死牛的鬼天!
母亲似乎对三爷的到来并不高兴,脸上也像罩了一层灰蒙蒙的棉絮儿,嗯了一声,磨磨蹭蹭地去灶间了。
三爷突然想起了什么,命令我们,闭上眼睛,三爷给你们变个魔术。
我们兄妹几个赶紧闭眼又睁开眼睛,每人手里多了几个糖果,俗称“牛屎糖”儿,一分钱一个,但我们还是发出一阵惊喜的欢呼,迫不及待地去剥糖纸。每次老家来人,都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母亲最烦心的日子。母亲无数次埋怨父亲,我们也过得紧巴巴的,老家的那些亲戚老是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不是借钱,就是搞木料,把我们当成了沈万三?父亲总是赔着笑脸哄母亲开心,谁让我们是血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哩。我们难,老家更难啊!不然,人家怎会跑好几百里来求咱们哩。伸手不打笑脸人,帮多帮少总得帮,要不以后还有脸回老家去?
吃过晚饭,母亲依然冷着个脸收拾了碗筷,早早回房睡觉去了。撂下父亲和三爷,在堂屋15瓦的电灯泡下咕咕哝哝到半夜,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第二天一早,父亲照常去搬运站干活儿去了。三爷也没闲着,系着柴刀,扛着扦担,到不远的大山上帮我家砍柴火去了。老家的亲戚来了大抵如此。
黄昏时分,父亲回来了,手里还拎着一块稻草拴着的猪肉,另一只手里掂着一瓶白酒,是洋河大曲,当时是上等好酒了。
三爷也回来了,他上、下午挑回了两担硬柴。
父亲乞求般小心地对母亲说,多搞几个菜,我请了麻子队长来喝酒哩。
母亲面无表情地接过猪肉,也不言语,转身去灶间了。
父亲在搬运站拉板车,搞装卸,虽说勉强算是工人阶级,但下苦力比农民还辛苦。因住在生产队里,平时父亲对麻子队长总是小心翼翼、客客气气的,逢年过节总要孝敬队长一点什么。这回父亲屁颠屁颠地请麻子队长来家喝酒又是所为何来呢?屁孩儿搞不懂大人的事。
母亲真有本事,整出的晚餐很是丰盛,馋得我们兄妹直淌口水,但我们只能眼巴巴地远远地看着。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