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美食是与生活的所有乐趣相随的

2022-09-19 15:29:1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齿间,美食是与生活的所有乐趣相随的。 吃是人的天性。我邻居家一小孩儿,也就两岁多一点,父母常领着他走亲访友,逢人必定要让小孩儿叫“爷爷”“奶奶”“叔叔”“阿

齿间

 

美食是与生活的所有乐趣相随的。

吃是人的天性。我邻居家一小孩儿,也就两岁多一点,父母常领着他走亲访友,逢人必定要让小孩儿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礼貌称呼一番。但这孩子奇陉,如果被称呼人空着手,父母再怎么提醒,他只是瞪着眼不作声,倘若来人手上拎着东西,无须大人提醒,便爽快地主动叫人。时间一久,父母明白了,小孩儿辨别称呼的标准就是对方是否拎着“吃”的东西。我自小对吃比较木讷,或许出生于国民经济困难年代的原因,没有多少吃的讲究,家中一日三餐不是胡萝卜粥,就是胡萝卜饭,即使难得喝上一碗白米稀饭,白炽灯泡的影子还清楚地在碗里晃来晃去(后来听母亲说,即便这些胡萝卜,还是爷爷吃榆树皮、野菜、观音土省下的)。每年春节下乡走亲戚拜年,父亲都要提前再三告诫我和弟弟:“到了亲戚家三个泡蛋只能吃一个,不能全吃了,最多把泡蛋的红糖水喝完。”我们全然顾不上乡村民俗的礼仪,狼吞虎咽一瞪眼三个蛋全下肚,出了门少不得挨父亲一顿骂,我们兄弟俩还振振有词地回驳:“三个鸡蛋只吃一个,那留下两个多不卫生。碗里有我们许多口水,给谁吃?"70年代我被下放到林场,吃了五年的知识青年食堂,天天早饭是煮山芋,到上午10点左右便眼巴巴地看着山下食堂的烟囱,胃里泛出阵阵酸水,心里总在嘀咕:“怎么还不点火烧饭?”

70年代初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我们金坛县城里几个爱好美术的小青年相约去汤庄乡看望同样喜好美术的朋友戴起群。起群兄当时在供销社做营业员站柜台,中午便在汤庄街上供销社的一个饭店热情招待了我们。那顿午饭,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炒猪肝,殊不知,天下竟有如此美味的炒菜。如今我只要见到起群就不免会赞赏一番那天的猪肝炒得好。也多次问过他:那年代不作兴用什么调料,为什么就能把猪肝炒得又嫩又滑?就因为这盆炒猪肝,我永远记住了起群这位好朋友。

美食能牵住人的心,美食能留住人的胃。人人向往江南,喜歡江南,并非只是因着江南的烟雨,更多的恐怕还有那诱人的美味。江南的清灵、秀敏也许藏进了美食之中。

我在70年代中期,偶然得到一本1963年版的残缺不全的《大众菜谱》,从黄黄的纸页里,我方知晓烧菜居然也有文字记载,中国菜按地域还分成八大菜系,于是,我开始琢磨起炒菜的要领。事情也凑巧,没多久,我下放的林场在知青中选拔拖拉机手、厨师、饲养员等各种能手,我被选上了做总场食堂的司务长。有了零零碎碎的50多页纸的菜谱知识垫底,我闲时也会大着胆子去食堂指指点点。老厨师谢师傅常常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背后称呼我是知青中的“博士”。后来,我被抽调去农业学大寨工作组,组里分工时,我自告奋勇承担大家每天的伙食。一年后,工作组结束使命,做总结时组长开玩笑地说我:“你的刀功不怎么样,但搭配的菜倒是色香味见技术。哪天我退休后开个饭店,一定请你来做厨师。”就因为工作组的伙食诱人,常常有大队干部来谈工作时到点了赖着不走,要留下吃饭。周边一些驻村的乡干部也时常跑过来蹭顿饭,这无形中也增进了我们相互间的感情交流。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