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回荡在山谷的汪汪声(2)
看松
这番旧地重访,又恰逢三月,桃李争艳。五垸林场那栋简陋的平房早拆了,盖了一栋楼房。接待我们的是当年的技术员小李。我问,老尹怎么不见?小李便低沉地说,老尹几年前就病故了。是呵,如果在世,怕也有七十大几了。车子可以开到山坡上了。哇,两旁的松树,亭亭玉立,高耸人云,一片荫凉。小李告诉我,这林子都是2000年前后栽的,从美国引进的高外松,速生,耐旱,出松脂油。我们当年栽的马尾松,早就进了造纸厂的制浆车间,化成了一匹匹布纱似的白纸。我这次重访,有几分怅然。
忽地,发现粗壮的树干上,一些树皮被切割,裸露出铅灰的肌肤。这是怎么回事?小李说,这是割树皮,取油脂。一棵树,一年可取五斤。这2500亩松林,仅一年可赚400万元。每到谷雨时节,漫山遍野的民工,如蜜蜂采花粉般,天天绕着这些松树割皮套袋子。
在这漫山遍野的国外松,小李他们还隔种了珍贵的金丝楠木、马褂木等珍贵苗木,待这些苗木长大后,再移栽到城市景观工程上去。
我们这次来观松,还见到了这些珍贵的苗木,经过护林员的精心呵护,长得茂盛,郁郁葱葱。
在林海深处,抬头望天空,格外的湛蓝,空气里洋溢着松脂的气息。山茶的粉白花朵仍挂在枝头,惹得蜂们嗡嗡围观。我多么企望这山上还能回荡着那只狗的汪汪声,炸雷般的清脆。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