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选:一班压抑的飞机(2)
疫情下的中国留学生
直到3月20日,学校发来邮件确定停课,所有课程考试都将改成网络形式,直到5月1日,而且3月底也要開始为期一个月的复活节假期了。
权衡之下,我决定回国。身边有部分朋友选择留下,他们提前购好了足够撑半个月的食宿物资,打算留在公寓等待疫情过去。一开始看机票只能接受一万元左右的,还要考虑转机的地方是不是疫情严重的国家,让不让中国公民入境……一天之后,两万元以内都不需要斟酌了,只转一次的机票已经很优秀了。再过两天之后,看到以万为单位的机票都麻木了,因为已经抢不到票了,就算抢到了也有被取消的风险。身边决定回国的朋友都至少买两三张机票。即使已经快速作出决定,但仍然赶不上机票价格飞涨的速度。前往中国的大部分经济舱均价在1万~3万元人民币之间,商务舱甚至高达六七万元。
这期间,我一共购买了三张机票:
——4.02:卡迪夫一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北京
——3.30:伦敦一日本大阪一上海
谁知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英国的疫情已经到了不可控的地步。国外的各种入境政策也是一天一变。我决定不能再等了。
3月24日,我最后一次买了一张两天后(3月26日)的机票:伦敦一首尔一北京(全程16个小时)。这张机票,花费了45000元人民币,而以往相同行程的票价为一万元左右。
于是,我两天时间匆忙收拾行李,完成一些4月初要交的论文,匆忙赶论文,匆忙地跟朋友道别。因为如果回到国内的话,根本上不去学校的网站,加上时差,真的很不方便。我两天只睡了七八个小时。
一些朋友上次见面还是半个月前,当时根本想不到,竟然是最后一面。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在读研究生,今年暑假就要毕业,年龄也比我大三四岁,他们着急毕业回国工作了。如果贸然决定回国,大概率是不会再回到英国了,突如其来的疫情等于提前宣布他们的留学生活结束了。
两天之后,我早早地起床,戴上N95口罩、护目镜、手套,也带上免洗洗手液,准备出发。我在一个月前为国内家人购买口罩的同时,留下来的备用口罩,成了如今的救命稻草。
到了伦敦机场就已经得到消息,说要先在青岛经停,检测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直接飞往北京。如有疑似或和疑似病人接触就要在青岛隔离。
在伦敦机场,乘务人员及大部分游客都没有佩戴口罩,甚至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机场人很多,基本都是留学生回国。希思罗机场里的免税店已经全部关闭了,只剩下食品店和药店。
全程并没有人给乘客量体温或做任何检查。上了飞机之后,所有人都是全副武装。这段漫长的飞行途中,我甚至不敢喝水。实在饿得不行了,吃两口飞机餐,随后又迅速戴上口罩。我旁边的姐姐全程不吃不喝,没有摘过口罩。即使飞机上可以睡,但是戴着口罩、护目镜、手套和防护服也不舒服。这一路十分辛苦,长时间戴着高强度的口罩让我感到窒息,脸上的皮肤被勒得很疼。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