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洛河边的渡船(10)
啄命图
爹像喝了四两老白干,端着碗,立在四个圈中间,筷子敲敲碗边,吵架似的说:“老少爷们儿,喇叭里说的话听见了吧,公社都瞧上咱队了,咱队可不能给脸不要脸,今天上午弄得可不是老美。”
上午,队里还在十九亩掰玉米。快晌午,“二烧包”来了,大老远喊:“二队长,公社卫星检查团来了,一会儿到您这里参观。”
“真的?”
“还能哄你?”
爹的喇叭筒叫得更欢实了。
男女社员,领教了爹“懒汉牌”的厉害。爹喊到谁跟前,谁都得出死力干。
掰玉米棒子的女社员挎着篮子,先是一棵掰一下,再是掰一棵隔一棵,再往后,三五棵掰一下,提着篮子只管往前蹿。
后边男劳力紧紧跟上,腰不直,头不抬,看也不看玉米棵,抡着锄头只管刨。
直到晌午,还没见参观团的影子。
爹看着一块块刨倒的玉米棵,看看大路边堆着的玉米棒,愣了。
五
腊月里,大食堂散了,一个个农家小院又飘起了炊烟。
六姑一下子被闷倒了,眼看着眼窝一天天塌下去。
娘急了,四处打听先生,给六姑看病。
奶奶不讓,奶奶有她的生存哲学。春上,奶奶从地里回来,顺手掐一篮白蒿,这是野菜,“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拔来当柴烧”。打罢春,白蒿和面一蒸,能当饭吃,还补虚。夏天,奶奶揪一把黑槐叶,扔到锅里熬汤,解暑败火。秋天,奶奶从爬满院墙的豆角秧上,揪两把白眉豆,豆荚当菜,豆粒熬汤;把红薯叶做成酸菜或晒干,一年四季都能吃。冬天,奶奶用槐楝籽洗手搓脚,手不冻,脚不裂。奶奶干活儿回来,手总没空过,不是一把柴火,就是一把野菜。房檐下挂着一束束“何首乌”“刺角芽”“绿绿葱”,窗台上,晒着皂荚、酸枣仁、杏仁、红辣椒……这些,都是奶奶的功劳。
奶奶就靠她的土方给六姑治病。
开春时,六姑的病渐渐好了,可就是睡不着,白天没精打采,一到晚上,两眼睁得老大。
睡不着,六姑就做针线活儿。
六姑把纺花车、织布机抬到上屋。每天晚上喝罢汤,坐上织布机,手上牛角梭子飞一样传着,脚踩踏板,呼呼嗒嗒织开了。织累了,换换活儿,下了织布机,坐到纺花车怀里。一手摇车把,一手捏着棉花,“嗡嗡嗡”,风轮一圈圈转着,纱锭上,线穗子一点点丰满起来……腊月的风,从窗户缝里溜进来,煤油灯在风里晃动,六姑的身影跟着在屋墙上晃动。那年,赖七气走之后,凡给人算命,都张扬六姑的“妨人命”,吓得一两年没人敢给六姑说媒。后来,算命这玩意儿吃不开了,六姑似乎心静了,然而,“懒汉缸”的名声又接替了赖七的宣传,二十七八的大闺女,在那时的乡下,绝无仅有的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