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洛河边的渡船(12)

2022-09-20 15:59:4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啄命图,六姑脸一扭,凳子一转,给爹个脊梁。 爹低下头,长长叹了一口气。 六姑忽然对奶说:娘,给我找两条布袋。 奶说:弄啥哩? 六姑说:到状元坟。 黑更

啄命图

六姑脸一扭,凳子一转,给爹个脊梁。

爹低下头,长长叹了一口气。

六姑忽然对奶说:“娘,给我找两条布袋。”

奶说:“弄啥哩?”

六姑说:“到状元坟。”

“黑更半夜,去那儿弄啥哩?那地方闹鬼,不洁净。”

六姑没搭理奶。

待娘在灶火忙罢,六姑说:“嫂子,跟我一起去状元坟吧。”

“好,我给你壮胆去。”娘也不问啥事,满口答应了。

“娘,我也给六姑壮胆去。”我拽着娘的衣服,哼唧道。

娘轻轻抓了抓我的头发。我知道,这是答应的意思。

我掂根火绳,六姑跟娘带上布袋,一行三人摸黑出了门。

十九亩湾下边,是沙沟。沟半腰,凸出一坡地,有半亩大。靠着山壁,有座大坟堆,坟堆前,立着丈把高的石人、石兽,相传是过去一个状元的坟。

状元坟里堆着麦秸垛似的玉米棵。

我记起来了,那年六姑吃“懒汉缸”后,连续数晚没上民校,原来是把当天没掰穗就刨倒的玉米棵,从十九亩湾上边撂到这少人问津的偏僻地方了!

娘拔一捆枯草,用火绳点燃,先是一阵烟雾,旋即腾起了火焰。六姑抱来一堆玉米棵,她和娘借着火光,爬上玉米棵垛,拿起一根玉米棵从梢往下摸,摸到穗,掰下来,扔到火边。我捡拾起来,装进布袋。

鸡子叫鸣的时候,俺和娘、六姑回到了家。

推开门,六姑点上灯。

“六姑,这……”我从门槛边拾起一张方方正正的白纸,拿起来一看,一张像。只画了上半身。炭铅画的,拿到灯前,仔细一瞧,呀,六姑。

六姑接过去,用手巾轻轻拂去画像上的尘土,然后坐到桌子前,一手拿画像,一手拿镜子,两颗眼珠一会儿在画像上转,一会儿在镜子里转。

镜子里的六姑和画像上的六姑,惟妙惟肖,一模一样。六姑摸出枕头下的木柄弹弓紧紧贴在脸蛋儿上。木柄弹弓好像有一种魔力,把六姑的脸蛋儿染得像是熟透的红枣,红彤彤的。

我看了看六姑,看了看那个弹弓,轻轻问道:“六姑,这是那个救你的男孩儿画的吗?”

六姑忙用手捂住我的嘴,吩咐道:“出去可不敢胡说,这是,这是,这是……”六姑没有支吾下去,捂着脸偷偷笑了。

我正上三年级,学校实行半日制,只上半天学。

上午第一节是语文。语文老师二十七八岁模样,黑乎乎一张脸,高身条,宽肩膀,身板像石磙似的,脾气却软和如女人,讲课的声音像老奶奶给小孙女讲故事似的,见人说话,细细的腔调,吐出一团团柔和和的话。再火气的学生,在他面前,也不会高声说话。语文老师十分敬业,不仅课讲得好,还唱得好歌,绘得好画,全校六年级十几个班的音乐、绘画,几乎都是他教。他很容易让人记住,倒不是他的教学质量,而是他的长相,他的额头上一条两寸长的疤痕,像是被老鹰一类动物的利爪给抓伤的,猩红猩红的,引人注目。还有一件事一直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他小时候荡秋千的故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