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喝醉酒的父亲(2)

2022-09-20 16:00:05 来源:忠言堂 作者:秩名
导读:杏林深入觅酒香,阳光像流水一样迸出,绿色泼洒在大地上,野草在酷热中昏睡。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令人愉悦。 未及走进汾酒老作坊,已全然陶醉了,更不

杏林深入觅酒香

阳光像流水一样迸出,绿色泼洒在大地上,野草在酷热中昏睡。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令人愉悦。

未及走进汾酒老作坊,已全然陶醉了,更不用说还有65°的老汾酒沁人心脾,发出令人无法抵抗的召唤。

门脸上的“宝泉”裹在午后的阳光里,古色古香,却迸发出蓬勃的生气。这里可以触摸到汾酒几千年的脉搏,这脉搏充满活力,令人觉得血脉贲张。

《北齐书》十一卷记载:“帝在晋阳(今太原),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证明早在公元564年以前,汾酒就大有名气。汾酒有属于它的故事,这故事隐藏在村子里矗立的作坊,也可能隐藏在某个不起眼的瓦罐里。

我想,要是父亲一起来就好了,他会对汾酒博物馆的宝藏兴致盎然,也会对汾酒“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的制作秘诀如数家珍,更会唤醒“日落不知晚,醒后马驮回”的美妙体验。

在这里,有着太多的意外收获。以为对酒多少有一些了解,来到汾酒,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它的前世今生、它的源流演变、它的典故趣闻都让我大开眼界。

《周礼·天官·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以酒祭祀上天,对话自然,所以一个“清”字,使汾酒占据了中国酒文化的最高境界。

难怪自古以来那么多文人墨客对汾酒不吝赞美,而公元825年杜牧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成为中国酒文化历史长河中最具代表性的不朽名句。乾隆盛世“南袁北纪”中的袁枚,虽“余性不近酒”,却在《随园食单》中列出11项名酒,其中有两种白酒,认为汾酒最佳:“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汾酒之下,山东膏梁烧次之。”

“汾”者,大也。低调内敛的汾酒人,这次当仁不让地打造“大清香”的概念。汾酒的香,在于它的定力,长时间的发酵既可产生多量酒精,又可增加芳香。汾酒的香,在于它的传承,汾酒采用传统的酿造法,将原料蒸过两次才将酒糟废弃。汾酒的香,在于它的沉淀,最初流出的酒头,回到缸内再发酵,这一“回茬”促进了缸内物质的变化,增加了出酒率和香味,所以,汾酒色香味俱佳、清澈透明、清香醇厚。汾酒数代酿酒大师提炼总结出的十大工艺传世秘诀,首句即是“人必得其精”,从原料、器具到分寸把握,道理通透,实则暗藏奥妙。酿酒与做人,岂不同理?这难道不也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吗?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汾酒之大,“大”在处处皆学问。汾酒集团的发展如此迅猛又这么扎实,除了集团领导管理有方,更离不开成千上万的汾酒人。随意攀谈,发现身边四位小伙伴都是90后年轻人,其中两位是汾二代,两位是汾三代。其中有位叫文东的,78岁的爷爷王会录早在1960年进厂,从大解放到小轿车,几十年没出过一次事故。他把两个儿子和长孙都送进了酒厂。老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他对儿孙的教诲也很朴素,就是少说话多干事,不要拿公家的任何东西。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