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富贵的结局(3)

2022-09-21 14:46:3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康百万,周二爷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迹已经很模糊了。没等他说话,钱庄的伙计说:这哪行,契券即使能揭下来,字迹都认不出来

康百万

周二爷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迹已经很模糊了。没等他说话,钱庄的伙计说:“这哪行,契券即使能揭下来,字迹都认不出来了,怎么知道是不是我们钱庄的?你到底存的是不是二十六两?”

村姑信誓旦旦地说:“大牛说了,就是存到周家钱庄的,就是二十六两。”大牛是村姑的丈夫,李姓。

没有契券,不给对付,到天边都说得过去。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村姑知道无望,又哭啼起来。

恰巧康百万路过周家钱庄,看到里边吵吵嚷嚷的,便踱步进来。

得知前因后果,康百万说:“周掌柜,钱庄应该有原始记录,可以查查吗?”

这话在理,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周二爷再说拒绝就显得有点赖皮了,只好让伙计去查账。谁料想,查来查去,根本没“李大牛”这个名字。

“不可能,不可能!”村姑又哭起来。

这下,周二爷说话也硬气了:“你若不服,可以到县衙告嘛!”然后,他双手一抱拳:“康掌柜,诸位乡亲,大伙儿都看到了,周某店小利薄,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实在是爱莫能助。”大家都听出来了,周二爷的潜台词就是这位村妇是来敲诈他的。

康百万抱起瓦坛对村妇说:“老乡,可能你记错了,说不定大牛是把钱存到康家的,走,康家钱庄给你支取。”

村姑愣怔半天才明白过来,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接下来,康百万劝说半天,村姑才半信半疑。就这样,康百万收了那个瓦坛,按照村姑说的数目,连本带息给支付了。

自从有了“花瓦坛”,康家钱庄的生意有了起色,周家钱庄的生意渐渐淡了,不到三年就关了门。据周家钱庄记账的先生后来讲,钱庄关门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花妞”的,存的十几笔钱没有认领,总共二十六两银子。

张花妞就是那位村姑的名字。她不知道,当年丈夫是以她的名义存下的。

康百万把“花瓦坛”放在康家钱庄的显眼位置,凡是进店的顾客都会从伙计嘴里听到这个故事。

康家当铺一开张,周二爷心里就跟鱼刺卡了喉咙一般,不舒服。有人看笑话,说一头槽不能拴俩叫驴。话是粗点儿,但想一想,巴掌大的一个县城,原先只有周二爷开的一家当铺,生意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如今,康百万出来搅和,周二爷心里能舒服吗?

这一年,先是蝗灾,后是匪患,老百姓的日子犹如火上浇油,要多焦心有多焦心,有的外出逃荒,有的卖儿卖女。好在巩县开仓放粮,又有康百万这样的大户人家赈灾,当地百姓的日子还勉强过得去。也有个别人家,日子还是艰难,如孙寡妇家,男人死得早,把儿子孙之绪从老鼠一样长养到小板凳一样高,孤儿寡母的,不容易。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