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北海道疗养所(6)

2022-09-21 14:39:3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巨鹿坡一号,生活还过得去,每天都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女儿还算健康? 健康,没有受到我的影响,不过,她不跟我们住,她跟爷爷奶奶住在乡下。 还是会担心?

巨鹿坡一号

“生活还过得去,每天都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女儿还算健康?”

“健康,没有受到我的影响,不过,她不跟我们住,她跟爷爷奶奶住在乡下。”

“还是会担心?”

“当然会担心,主要是我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有时候意外是不可避免的。”

大巴进站以后,我们相互依偎着往前走,这么晚还到巨鹿坡去的只有我们两个。上车以后淑子突然想起忘记买花了,“只顾着说话,把这件事都给忘记了呢。”她问司机能否等几分钟,她去买一束花就回来。司机看一眼空空的車厢,点点头说我们要在一根烟的时间内回到车上,不然他就要送一车空气到山里去了。

淑子牵着我的手往外面跑去,天又开始下雪,我们身上挂着绒毛似的雪花,天黑得深沉,灯泡已经尽力了,灯光依旧无法照得更远。我们在一个老人的摊档里买了一束兰花,这种花在北方较为难得,特别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

“以前在巨鹿坡图书馆里,玉子偷偷养了一棵君子兰,那时候还不懂得把植物放在温室里,在这么冷的地方君子兰是不会开花的。”淑子挽住我的手臂,脸蛋贴着我的肩膀,“她非常细心地照顾那棵君子兰,时常坐在窗下盼着它开花,样子十分可怜。”

图书馆里的君子兰在最里面那排书架后面的窗台上,因为阳光不足,长得特别瘦弱。它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并没有死去,我离开巨鹿坡的那天,它还在图书馆那个逼仄的角落里努力往太阳光的方向伸展。

4

大巴走了四十分钟的山间道路,终于来到了巨鹿坡。阿拉多夫在疗养所门口等候我们,他两条腿已经不能行走,只好坐在轮椅上。为了不让雪花落在身上,他蜷缩在保安亭的屋檐下,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他远远就张开了双手,呼唤我和淑子的名字。这个四十几岁的白俄罗斯人,在这个地方待了近十年。前往招待所的路上,我提着行李,淑子推着阿拉多夫,轮子碾压地上的雪发出清脆的声响。阿拉多夫说他要回白俄罗斯了,他非常想念他的家乡。在这个地方待这么久,完全是为了玉子,如今玉子已经死了,他也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继续待下去。我问他的病情如何,他说不是很乐观,我和淑子不好再问下去,三个人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头来问我在中国过得怎样。

“我修完了大学的课程,正准备找工作。”

阿拉多夫对此表示满意,他说,“玉子去世前还叨念着你,你好久没有写信来了,我们困在这个地方也不清楚你过得怎样。”

四周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招待所还是四年前那个样子。我和淑子住一个房间,把行李放下以后,趁医院饭堂尚未关门,阿拉多夫带我们到饭堂去吃饭。阿拉多夫最大的变化是他不再有说不完的话了,他甚至变得沉默寡言。淑子为了不让气氛过于冷清,不停地问阿拉多夫这几年的生活状况。在阿拉多夫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得知在我离开以后,他和玉子过着孤独又乏味的日子。玉子依旧每天早上到癌症科大楼前的花坛边坐半个小时,以此证明自己并没有被白色卡车带走;阿拉多夫坚持绕着癌症科大楼跑步,直至跑不动。随着两人病情的加深,他们在治疗室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玉子接受化疗以后脸色日渐苍白,头发掉光了,轻易不会走出病房,阿拉多夫就摇着轮椅从三楼爬到五楼去看她。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