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花鼓灯的艺术之魂
花鼓灯魂永流传
说起中国传统的曲艺艺术,很多人都会说起“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的国粹京剧,还有发源于江南的腔调圆润文静优雅的昆曲艺术;其实,传统曲艺艺术不仅这两个艺术形式,还有许许多多绚丽多姿的其他民间曲艺形式,比如报告文学《大河灯魂》里详细描绘的花鼓灯艺术,它根植于民间,流觞并兴盛于淮河流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较之国粹,有它独有的艺术与人文意义。正如孙禹先生评价的:“花鼓灯艺术较完整地保存了淮河流域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民俗、风情的记忆,记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的变化等。这种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的文化,更接近人性本真,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之间,兼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创造的艺术特征,运用文学手法真实地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事件的文学体裁。孙禹的《大河灯魂》,深情而细致地描绘了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的历史和现状,以花鼓灯艺术的几代传承人为纲,兼叙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以及各个花鼓灯艺术传承人的独具特点的表演绝活儿和他们对花鼓灯艺术的丰富和贡献,让读者了然并熟悉了花鼓灯这门民间艺术,也定会因为这部作品的感染,爱上花鼓灯艺术。
艺术的鲜活,是由于它由鲜活的人去传承,去丰富,去表现。
正是这些热爱花鼓灯的淮河流域的民间艺人发展传承了淮河流域独有的花鼓灯艺术,甘将心血化时雨,润泽桃花一片红,才有如今花鼓灯艺术的繁荣,他们才是花鼓灯艺术之魂。通过这篇《大河灯魂》的报告文学,我们才能以花鼓灯艺术为典型,具体而微地看到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間艺术的发展传承以及艰难与困境。
花鼓灯是流行在淮河流域的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这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汉民族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并将情节性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以及后场小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舞种,也是汉民族四大舞种中,最具代表性和典范性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中,男主角被称为“鼓架子”,需要具有体态优美的舞蹈基本功和矫健飞跃的武功功底,这样才能动作洒脱而粗犷,孔武有力,而又灵巧舒展和飘逸,这样才能绿叶扶苏地映衬出花鼓灯的主角——“兰花”。作者用优美生动如临其境的语言这样描绘了“兰花”的出场:“大多是一只手持着彩帕旋转飞舞,另一只手擎着大红彩扇,扭腰、抖肩,巧步轻莲、疾快挪动,合着锣鼓节奏,柳肩前倾,突出少女的胸部线条之关,腰身稍弓,突出女性臀部、胸部的丰腴之美,伴以顾盼流兮、勾人摄魄的双目传情,活脱脱就是一个少女怀春之态。”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