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0)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陈孝功不但忠实地继承了凤台花鼓灯流派和老一辈艺人创造的上山步缠头转身等步法动作,还有所创新。演出中,花鼓灯下场锣鼓那热烈欢腾的情绪,强烈

大河灯魂

陈孝功不但忠实地继承了凤台花鼓灯流派和老一辈艺人创造的“上山步”“缠头转身”等步法动作,还有所创新。演出中,花鼓灯“下场锣鼓”那热烈欢腾的情绪,强烈而多变的节奏,及欢快的民间器乐曲牌《游场》,他便创造了“跳步转身”“颤抖步”“颤颠步”“颤点步”“云颤步”等步法,和“贴翻扇”“外八字”等多种扇花。他肩部、腰部、腿部可做波浪形抖动。耸肩时,肩胛可以上下前后颤动,身上其他部位的肌肉都能活动,这些特点逐步形成了他的表演风格。有位陈姓老人曾自豪地说:“你看俺孝功玩灯,哪块肉不动弹,你请拿刀割了它。”1935年,西陈集十月十五日(农历)逢会,陈孝功这班灯应邀在集上玩灯。他那优美的身段、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歌声,引起了同行们的注目。艺人宋廷香别具慧眼,发现了陈孝功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兰花”,便主动上前攀谈,对陈孝功表示了十分友好的兄弟情谊,为他们在以后几十年间的艺术合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孝功有几个艺名,分别产生在不同时期。1936年间,他在王集玩灯,与宋廷香一起表演的《推小车》,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之一。陈孝功扮村姑“坐”车,他左手端一盏油灯,右手打一把油纸伞。运用花鼓灯的平足疾步如风,上身纹丝不动,一场灯舞后油不泼,灯不熄。小车“打滑上坡、下坡、过泥窝”等动作,都做得非常地道真实,与宋廷香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陈孝功演唱的小车灯与花鼓灯,让观众如痴如醉。灯主鲍继罗夸赞道:“陈孝功唱得好,嗓子就跟‘小蜜蜂一样。”有的观众赞叹:“没想到陈巷子,还有个‘叶里藏呢!”从此,王集一带观众称他为“小蜜蜂”或“叶里藏”。

同年,童郢孜的营少斋孩子办满月,他让宋廷香一班灯上四顶山还愿,要求请的“红角”,要盖过凤台有名的“兰花”陈学昌。当时,峡山口附近有三个班灯,陈孝功、宋廷香参加了营姓的灯班。在当地俗称灯班与灯班大竞技的“抵灯”中,营姓的灯班始终占上风。看了陈孝功的表演,观众纷纷议论“这个‘兰花是从哪里请的?玩得就跟油线扯的一样。”宋廷香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凤台县西南方有名的‘兰花,艺名‘一条线。”从此,玩友们就亲昵地喊他为“线子”了。

关于“一条线”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陈孝功跑“大场”时用的是平足步、大颠步、涛步,行走一条线,疾如一阵风。三步转弯时,动作轻盈妩媚,配合使用的扇花有贴、翻、怀中抱月等。他用手巾轻捂嘴唇,一个妙龄少女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演出中有人议论说:“这孩子(指陈孝功)玩得就跟油线扯着的一样!”其他人也附和着:“是像一条线扯着的一样。”从此,“千里淮河一条线”便成了陈敬芝的艺名。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