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1)
大河灯魂
1937年秋,宋廷香与陈孝功商量要下南乡去“唱门子”(玩“讨饭灯”),据说,那里的日子比这儿强。他俩先到白塘乡胡镇集,在那儿约了李学洪、刘青银、张风彩等玩友,又排练了一些舞蹈节目就上路了。
出门卖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远远看到村庄了,他们便放下行李,头上扎上气球花、架花,穿上玩灯的衣服,打着鼓锣,每到一家门口便唱几首花鼓歌,人家随便给点儿米。灯班辗转来到新店埠、陈家埠一带,这里花鼓灯歌舞、戏曲盛行。戴张集有个名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1892-1942)玩灯、唱戏、打锣鼓样样精通,常来插班演出。陈孝功与他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同场演出,同锅拉勺子,一同睡稻草铺。陈孝功十分留心观摩他的表演,向他学唱《观花调》《二姑娘害相思》《拾棉花》等民间小调。以后上演的后场小戏《游春》《拾棉花》等民间小调,以及舞蹈片段“游场”皆受其影响。
白玉山在《渔舟配》一剧里反复演唱的“清音调”,引起了陈孝功等人的极大兴趣,这个小调好听易学,四句一反复,喜怒哀乐,什么情绪的台词皆可填进去唱。陈孝功、宋廷香学会“清音调”后,增加了四个过门,最后把它传给风台艺人梁金传、韩运辉等。陈孝功用这个“清音调”演出了《白海棠割肝救母》《安安送米》《白玉楼讨贤》等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并用它塑造了善良、贤惠的庞三春、白玉楼、白海棠等诸多妇女形象。他就是运用这“清音调”,把风台、颍上、寿县等地的观众迷得如醉如痴。后来,群众称这个调为“一条线调”。这个“清音调”,后经众多艺人反复传唱,丰富发展,形成了以后的“四句推子”。
陈敬芝在霍邱学了“清音调”之后,他们的花鼓灯班子,在演出形式上就有了较大变化。首先,吸收了民间弦管的伴奏,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锣鼓伴奏的形式。另外,为了满足观众对演出时间的要求,上演节目除了花鼓灯舞蹈以外,他们从一些民间鼓词唱本、章回小说中截取章节,分扮角色演绎故事,开始摸索运用一些花鼓灯舞蹈表演方法唱起戏来。
陈敬芝还擅长扮演青衣花旦,在表现剧中人物上场、下场、上楼、下楼、观花、看景、挑水、推磨等情节时,都使用“游场”。他的步履轻盈,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选用云步、俏步、涛步及上山步等多种不同的步法。“游场”中他的扇花丰富,已定名的扇花已有30多種。“三指夹”拿扇是他的独创,风台及其他各地艺人均是“虎口拿扇”,扇子舞动起来花团锦簇,如彩蝶纷飞。他的手巾花也非常别致,常从胯的后侧手心朝外,弧形伸出,后抓住手巾瘦面朝外再打出去,连续三次,看上去像三朵盛开的莲花。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