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5)
大河灯魂
在岳西,陈敬芝也十分注意观摩其他老艺人的示范教学,以便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在研究班上,他以李学洪的“波脚转身”为基础,發展成为“单跳转身”“双跳转身”,后又发展为“单双跳拧”。这期研究班结束时,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马力学代表全体学员,赠送陈敬芝铜牌一枚,以感谢陈老师的辛勤栽培,感谢他对继承发展花鼓灯事业所做的贡献。
从岳西返回之后,陈敬芝又应安徽省艺术学校的邀请,担任为期两年(1962-1964)的花鼓灯舞蹈教师。陈老师即兴表演了一段“游场”,他走动如同“燕子驶风”,轻快活泼;舞起来像“风摆杨柳”,轻盈妩媚。学生们想模仿陈老师的舞姿,但是,那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一闪即逝,拿着扇子却不知从何学起。一连几堂课,都是这样。陈老师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舞蹈科主任董振亚得知后,马上派来了青年教师高倩帮助他备课。
陈敬芝结合在岳西花鼓灯研究班时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表演,高倩一边询问一边记录,初步整理出适合中等艺术学校学生学习的扇花、手巾、步法、身段四类动作。每类动作又进行细分,形成单一动作。这些单项动作,陈敬芝都让助手高倩、桕发轫,按音乐图分解出来,有的还绘制成动作图。教学时,先把动作的生活来源给学生们进行介绍,然后一招一式,举手投足,按照动作图协调动作。学生们循序渐进,从扇子、手巾的集中拿法,到某种动作要领在哪儿;某身段上身需要旁侧还是右侧;是松胯、出胯,还是需要吸胯、收胯;某些动作是要梗、要僵,还是需要放松、要颤抖……都一一写成教案,边示范、边讲解。通过试教,效果比较明显。
两年中,学生程贤淑、孔焕春、王斐若、陆忠河、郭淑玲、滕莉莉、陈梅梅等几十名学生,都从陈老师那里得到真传,后逐步成长为国内外舞蹈界著名人士。通过教学实践,陈敬芝三十年来的花鼓灯表演技艺逐步系统化、规范化了,自己表演上的风格特点更鲜明突出了。省艺校教学的两年,是他花鼓灯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对继承发展凤台流派的花鼓灯表演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1978年6月9日,刚办完落实政策手续的陈敬芝,回到了阔别了几年的县文化馆。他摸了摸已经花白了的鬓角,心中无限感慨。他惋惜艺术青春白白流逝,深感在事业上自己贡献得太少了。他暗下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多做工作,努力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在此之前,他还根据在“兴修水利”“实现大地园林化”活动中发生的事情为素材,调动了多种花鼓灯传统表现手段,如:三抢(即抢手巾、抢扇子、抢板凳)。“上盘鼓”中的造型技巧,运用生产工具(经过关化)代替女角手中几百年沿用的道具(手巾、扇子),运用“岔伞”替代生活真实中的树木,编排了三人舞《挣锹》,群舞《采种》。《挣锹》这个舞蹈在县、地、省三级专题会演中均获好评,1988年被淮南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