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6)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1983年2月至8月,他应北京舞蹈学院邀请,任舞蹈系特聘教师,向舞蹈家徐淑瑛、方青、刀美兰等传授花鼓灯表演技艺,他们代表中华民族的经典舞蹈出国演

大河灯魂

1983年2月至8月,他应北京舞蹈学院邀请,任舞蹈系特聘教师,向舞蹈家徐淑瑛、方青、刀美兰等传授花鼓灯表演技艺,他们代表中华民族的经典舞蹈出国演出。

经过县委及文化部门领导、群众的一致努力,1984年7月1日,全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成立了。学生年龄较小,陈敬芝早晨喊他们起床,晚上催他们休息,夏天为他们挂蚊帐,冬天为几个小学生穿棉衣。为了能让学生吃上热饭,他帮助食堂批煤、买粮、安排伙食。个别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训练不安心,陈敬芝跑几十里进行家访,配合家长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他主持制订教学计划,开设文化、音乐、舞蹈基础知识、毯子功等多项课程。假期中,他带领艺训班老师到省艺校观摩学习,帮助青年教师备课,向他们讲解花鼓灯歌舞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他都和老师们进行研究,做出合理的安排或调整,并定期检查教学效果。在教师宿舍未落实的日子里,他风里来雨里去,一天跑六趟,约四十华里,从未误过一分钟、缺过一堂课。

有校舍后,他吃住在艺训班,一年零两个月未回过家,连春节都是在培训班里度过的。辛勤的耕耘,获得了艺坛上的硕果累累。1985年3月,艺训班的学生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演出的《踏青》等节目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

1986年元旦,艺训班学生表演的《大花场》等舞蹈由安徽省电视台摄制成专题片,作为向安徽五千万人民祝贺新年的节目播出。报载评论:“这组节目风格各异,多彩多姿。”“这些少年演员的表演,惹人喜爱,显得生气勃勃。”同年二月,陈敬芝及艺训班的师生参加了电视艺术片《花鼓灯》(安徽电视台摄制)的拍摄工作。记者采访了陈敬芝,艺训班的办学情况通过荧屏传向全省。

陈敬芝虽早已过耄耋之年,但他又为淮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分别拍摄了花鼓灯电视艺术片《游春》。对他表演艺术的评论,现有方庆长的《兰花赋》为证:“一块罗帕,一把锦扇,织满台虹霓,绣遍天奇葩。莲步轻盈,柳腰玲珑,似飞碟如飘纱。舞悲欢离合,唱酸甜苦辣。百姿千态妙传神,莺声燕韵凝流霞!”为表达对陈敬芝的敬慕,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校、广东舞蹈学校、总政歌舞团四个单位,联合向他赠送锦旗一面,文日:一条线委婉再芳华。

这位花鼓灯艺术承上启下的灯圣,却于几年前,在他的家乡溘然长逝。所有热爱这位将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花鼓灯的老人的人们,对陈敬芝之死,无不锥心痛惜,唏嘘不止,都说:杨三一死无苏丑,“一条线”断了无敬芝。

第四章 灯班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