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7)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宋廷香,1905年3月10日生于白塘乡一个农民家庭。三岁患眼疾,因无钱医治,遂使左眼失明,大家喊他宋瞎子。 宋廷香的家乡,是凤台县花鼓灯歌舞的盛行

大河灯魂

宋廷香,1905年3月10日生于白塘乡一个农民家庭。三岁患眼疾,因无钱医治,遂使左眼失明,大家喊他“宋瞎子”。

宋廷香的家乡,是凤台县花鼓灯歌舞的盛行地区,历史上出过王贤、陈万发、王老五、田振起等许多著名艺人。宋廷香因受丰占文(艺名“水萝卜”)、陈二麻子等花鼓灯艺人的影响,自己也想下场学玩灯。1918年,他与盛文武、张凤堂每人凑一块银圆,到怀远县买了锣鼓与两件玩灯衣服,开始学玩灯。当时,他主要向顾桥北童郢孜的童傻子(别名“童老侉”),学玩“文伞”“跑大场”。在农闲或阴雨天,宋廷香家里多数只吃两顿饭。就是请人教灯,家里也只能煮个稀饭、贴个秫面馒头,父母心里觉得不过意,就劝他算了吧。宋廷香坚持要学,一次两次上门去求学。童傻子看宋廷香学艺心切,便主动在晚饭后上门来教灯。在稻场上,他俩一练就是大半夜,直到回家睡觉时才感到饥饿与疲劳。宋廷香白天干活儿歇息时,便在水塘边、垡子地里练习翻筋斗,把晚上学的“二马分鬃”“掰莲花”“乌龙摆尾”等十多种图形在老坟滩上操练。老艺人曹开盛,会玩花鼓灯、唱花鼓戏,在岳张集一带颇有名气。宋廷香在盛家楼打长工期间,常请曹开盛前来教灯。他模仿力很强,学谁像谁。一年之后,玩灯、唱花鼓歌,加上《推小车》(民间灯舞)等表演技艺,与一班玩友相比都胜人一筹。在演唱花鼓歌及“領伞的”舞蹈艺术方面,宋廷香还得到过刘集乡艺人刘佩德(别名“刘端公”)的影响和指点。

青年时代的宋廷香嗓子好,声音洪亮。他略通音韵,根据见到的听到的事情,能即兴编词,并会唱很多民间小调和花鼓歌。参与表演“大场”时,他多是担任“领伞的”。无论演员多少,他总能指挥调度得合理,使图形变化得逼真好看。每当转换队列时,他打招呼(呼喊)叫得恰到好处,使玩友不紧不忙。“大场”跑到高潮时,他那几声响亮的口哨声,更增添了场子上热烈红火的气氛。

宋廷香是个有心人,在玩灯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去创作节目。针对观众在看灯时,经常提出延长演出时间的要求,他与田振起、盛文成、戴小旺子等人,根据农村中小姑娘与男孩子嬉戏玩耍,争坐一条板凳的农家生活,创作演出了儿童三人舞《抢板凳》。这个节目开始的情节比较简单,后经艺人们你加一点儿我添一点儿,逐步形成了独具凤台花鼓灯艺术特色的儿童舞蹈。宋廷香等通过这个舞蹈,开创了花鼓灯情节舞蹈的先河,改变了过去花鼓灯只有情绪舞,演出节目单调的旧格局。

1932年农历二月初二关店逢会,宋廷香带领樊玉虎(艺名“黑丫头”)等一些青少年玩友去赶会玩灯,被潘金德等人的灯班子“抵”得大败,情景十分难堪。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