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田振起小时候家里很穷,十三岁就帮人家割草放牛。当时,凤台县的桂集、袁集一带花鼓灯演出活动非常活跃,田振起看别人玩灯,自己也就一招一式地学

大河灯魂

田振起小时候家里很穷,十三岁就帮人家割草放牛。当时,凤台县的桂集、袁集一带花鼓灯演出活动非常活跃,田振起看别人玩灯,自己也就一招一式地学着玩,加之他的嗓音纯正、身体灵巧,在老一辈玩友王贤、王老五等人的指点下,表演技艺长进很快,十四岁就包上头巾下场子玩灯了。十六岁时,他和吴纯斋、陈万发、陈忠云、胡振家、龚毛孩六个人用玩花鼓灯的形式,到霍邱县去“要门子”(挨家讨饭)。每到一家门口,就唱一段玩一段,人家随便给点米给点饭就行。在这之后,灯班子就常被人雇去,但收入的钱大部分被雇主侵吞,他与玩友们常负气而归。

1932年间,凤台县乡村中花鼓灯歌舞盛行,田振起被请到许多地方操灯。操灯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拜师仪式和教学制度,就是老玩友们带着小青年,让他们在玩灯中学习玩灯。看到小青年们动作做得不如意的地方,他随时给予指点。还有一些人,经常到大树村田家来找田振起学习花鼓灯表演,后来,他带出来的青年有:陈学昌(陈大狗子)、朱文龙(小鹤)、储文龙(小棒子)、朱建铎(同印)、保安、关陋子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田振起曾组织起一班花鼓灯,到凤台参加庆祝演出,竟轰动一时,万人空巷。之后,由于患眼疾,家庭生活困难又无钱治疗,田振起几乎失明。从那时起,田振起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灯场子。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艺人们也觉得越活越年轻了。1953年至1956年,田振起重操旧业,他作为安徽花鼓灯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华东区和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系全国民舞会演主席团成员之一。他高超的花鼓灯表演技艺得到同行及观众的一致赞扬,中宣部原副部长周扬曾高度称赞他为“花鼓灯艺术大师”。回安徽后,田振起先后被留在安徽省庐剧团、安徽省文化干部训练班工作。1958年11月,调入省文工团(今安徽省歌舞剧院)任花鼓灯教师。经过在艺坛上十年的辛勤耕耘,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高倩、钱月莲、徐姣媛、杨宜萍、金宇等人,在全国民族民间舞坛上颇有影响。

这,不得不说他表演“兰花”的特技了。

从小,田振起就十分注意观察,并擅于模仿女性的表情和动作。等场子里的人散尽后,他才开始进入“角色”,独自一人垂首端坐,羞答答地顾影自怜,左顾右盼,久而久之演得比女人还女人。后来,他扮演的年轻女性竟可乱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田振起扮演的“兰花”身手麻利,腿的内提劲大,脚下步法轻快、矫健,他的“起步”富有特色,右脚先轻轻点地,再迅速抬起,经过“后勾”(基本上可以踢到臀部)向前迈出,轻巧而有力。他常常使用“起步”表现角色泼辣、顽皮的少女性格。“脚跟梗步”是他受老艺人王老五的影响,练出的独具特色的一个步法,走动起来迅速、矫健,为塑造天真活泼的少女创造了最理想的基本步法。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