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2)
大河灯魂
1951年8月,宋廷香代表这个新生的剧种,参加在省会合肥召开的皖北戏曲研究会。他演唱的“清音调”,被工作人员高光照、朱禹、梅薇等人取名为“四句推子”。
由于眼睛残疾等问题,宋廷香50年代中调入商业部门。1986年间,年逾八十高龄的宋廷香与老玩友陈敬芝、詹乐亭,应安徽省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的邀请,拍摄了他们的保留节目,花鼓灯歌舞的后场小戏《游春》。在这个节目里“戏里有舞、舞里有戏”,既能“闻”到花鼓灯的气息,又能看到推剧的雏形,为研究民间歌舞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地方戏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的艺术特色与规律,提供了珍贵材料。鉴于宋廷香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民间舞蹈研究会发展他为会员。
詹志祖,号乐亭,1912年生于刘集乡山口村,自幼学花鼓灯,17岁时开始扮“兰花”,下场子。为了在社会创造影响,他与原凤台东北部地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刘传昌(艺名“盖三江”)“抵灯”抗衡取胜,故起艺名“盖九江”。他酷爱花鼓灯艺术,好玩好唱,他的花鼓灯表演技艺,受王贤、储洪玉、孑L斜子、胡从善、宋廷香的影响较深。
1937年起,詹乐亭加入了宋廷香、陈敬芝等人的花鼓灯班,经常在凤台、寿县、颍上、霍邱等地的农村集镇巡演。按照传统习惯,他们在花鼓灯歌舞之后加演“后场小戏”。詹乐亭在“后场小戏”《游春》中扮演小生(当时称“公子”)的王明高,在《拾棉花》中扮演大妈,在“推剧”《送香茶》中扮演张宝童,在《安安送米》中扮姜诗(皆“小生”行当)。他们灯班的演出,除锣鼓外增加了民间弦管伴奏,有情节的生活小戏,十分符合农村庄稼汉们的欣赏习惯。灯班每到一处,深得群众欢迎。随着上演的剧目逐步增多,他又扮演彩旦、老旦,与陈敬芝、宋廷香三人同时驰名风靡于颍上、寿县、风台一带。
1950年底,詹乐亭参与了“风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县推剧团前身)的建团筹备工作。在当时演员行当不齐,集体经济拮据的困难时期里,他与宋廷香、苏秀礼、李兆叶、朱冠江等带领十几个人一边坚持演出,一边坚持劳动生产,以副业收入补助演员的生活,使得“推剧”这个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1953年3月,詹乐亭作为安徽省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参加了华东区及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电影《民间歌舞》中扮演“领伞的”。会演期间,他曾多次应驻京的专业舞蹈团体邀请,前去传授花鼓灯舞蹈表演技艺。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加入了首都文艺大军的游行队伍,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检阅。会演结束后至1965年,詹乐亭一直在凤台推剧团担任演员工作。1976年,詹乐亭参加了家乡山口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他充分运用花鼓灯歌舞艺术,编排了配合形势教育的活报剧——《打倒四人帮》。在剧中,他扮演姚文元一角,行走时,运用“矮子步”等技巧,把姚文元瞒上欺下的丑恶嘴脸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刘集一带传为佳话。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