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4)
大河灯魂
当时在淮河中游,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两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有的达三四个之多,形成了“万众齐舞花鼓灯”的空前盛况。可以说,花鼓灯艺术较完整地保存了淮河流域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民俗、风情的记忆,记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的变化等。这种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的文化,更接近人性本真,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现有的资料证明,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大致形成于宋、元,发展于清代。根据《中国戏曲志》所载:在花鼓灯后场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调花鼓戏,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这时期,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之后,封建社会制度即将崩溃的前夕。一部分歌舞艺术,为了便于表现这种复杂的生活内容,开始逐渐向戏曲转化发展。
清末的抗清斗争异常激烈,沿淮一带的民间的“帮会”,如白莲教、红枪会、大刀会等抗清的地下组织,常常利用民间歌舞作为掩护,进行抗清斗争。花鼓灯演员的服饰,就留有当年义军的痕迹,如“鼓架子”的头巾与义军头巾极其相似。封建统治阶级害怕人民“聚众造反”,为了压制反抗思潮,巩固封建统治,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特别是对妇女的桎梏,使妇女无法参加艺术和文娱活动,所以,戏曲中出现了女角色由男演员反串的状况。
五四运动以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花鼓灯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一是,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花鼓灯民间艺人,如怀远的傅金云、石万美,凤台的田振起、丰占文,颍上的唐子清、黄华山,凤阳的陈广仁等。怀远的“鼓架子”傅金云(艺名“小金子”)、“兰花”石万美(艺名“大银子”),曾一度被饮誉为花鼓灯的“金鼓银锣”。二是,出现了花鼓灯艺人较为集中的“灯窝子”,其中以凤台和怀远较为集中。
花鼓灯的区域性,对花鼓灯流派的形成至关重要。由于花鼓灯吸收了各地民间歌舞的精华,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加之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進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新的品种,如:凤台陈敬芝的《游场》,吸收了安徽琴书(俗称扬琴)的音乐;怀远杨在先的《王婆骂鸡》,则吸收了淮北花鼓戏的唱腔。
30年代以后至抗日战争期间,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生活极其困苦。花鼓灯艺人为了糊口,农忙务农,农闲则自发组合灯班,在沿淮一带农村乡镇奔波演出,形成了半职业性花鼓灯班子,花鼓灯艺术活动达到一定的高潮,大批优秀的花鼓灯艺人,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王考千,艺名“一阵雾”,1931年12月18日生于凤台县高皇区(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王嘴村),小时家贫,仅读四年私塾后辍学,帮本村王希照家放牛。他的家乡泥河之滨是花鼓灯歌舞盛行地区,艺人辈出,世代相传。在放牛时,他常和小伙伴们模仿大人的架势扭花鼓灯。王考千小时聪颖好学,听到的歌、看过的舞一学便会。由于他坚持勤学苦练,十二岁就能下场子和大人们一起玩灯了。经常在一起的玩友有:赵登昌、陈广美(别名“盖三县”)、武佩选(艺名“气死猴”)、王建坤等。新中国成立后,王考千曾多次参加凤台县、阜阳地区和全省的文艺会演。1953年,他赴上海,在华东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演出,载誉而归。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