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6)
大河灯魂
2006年,花鼓灯艺术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再次燃起了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考千那历尽沧桑,不改初心的花鼓灯激情。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再次重整旗鼓,拉起了一支花鼓灯班,巡演于田间晒场、大街小巷、城镇乡村,有时竟能每天演出10场之多。2007年,王考千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2007年年底,王考千带着终身对花鼓灯艺术的忠诚与挚爱,无怨无悔地静静地离开了人间。就在他离开他心爱的花鼓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家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他带出的灯班,不久又荣获“中国鼓乡淮南市花鼓灯大赛”最高奖——“金花鼓奖”。
王考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更是一位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有大贡献的民间艺术大家。
李兆叶,艺名“猫春”,1926年4月4日生于焦岗乡满台孜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盛行花鼓灯歌舞,这个坐落在焦岗湖岸边不到二百人的小村庄,清宣统年间就有三班花鼓灯。当时,乡村中文化生活太贫乏,人们精神生活没有寄托,庄稼汉们对玩灯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兆叶14岁时,就和本庄的李兆富学玩灯。他生性聪颖,悟性高,模仿力极强,想象力又非常丰富,经常能将白天下地干活儿时,看见天上飞过的鸟类鹰隼,村头野地干活儿的男女老少,年龄不一、形象迥异的大姑娘、小媳妇,甚至是庄里的牛羊骡马、猪驴鸡狗的动作形态,在小伙伴们面前学得惟妙惟肖,鲜活生动。他在暗中一边偷学花鼓灯时,一边下大功夫勤奋琢磨。久而久之,任何动作刚刚上手,他就比别人有模有样。一些与他同时起步的同龄孩子,在他面前总是相形见绌。
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细心揣摩,他便可以“下场子”玩灯了。当然,李兆叶日后在花鼓灯上杰出的艺术造诣,和他的三奶奶(李洪国母亲),这个方圆百里闻名的老灯主,随时的点拨和潜移默化,绝对是分不开的。起初,三奶奶嫌他精力太过旺盛,调皮捣蛋又有多动症,说他既不靠谱又是“吵家”(意思是他因玩灯吵得全家不得安宁)。但是,日子长了,三奶奶发现他的那些缺点,竟都是表象。李兆叶只要一下场玩灯,那平素里的毛毛躁躁、粗枝大叶竟在瞬间皆化为乌有,立马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双目炯炯,玉树临风,跟头把式,举手投足还有点高手的品相。三奶奶从此对他另眼相看,不仅暗中支着,更是常常点拨。有点儿什么好吃的,专为他悄悄留着。其实,三奶奶作为远近闻名的花鼓灯高人、民间艺术的资深练家、极具权威性的班主,自己就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性格刚烈直爽的“吵家”,强势霸道,既疾恶如仇又乐意承担班里的全部义务,古道热肠,常助人为乐,又爱多管闲事。主动为玩灯的端茶倒水,联系组织演出,调解邻里纠纷,说和婆媳关系,似已经成了她的责任和生活。李兆叶玩灯不到一年,三奶奶便一言九鼎,力排众议让他登台压轴舞灯。这在当时同道的眼里,不仅是坏了规矩,更是匪夷所思。从此,弱冠之年的李兆叶更加苦练不辍。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