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8)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1949年,李兆叶带领刘殿香、刘殿尧、刘国米、赵忠寺、冯春光等艺人到蚌埠演出。当时,戏报上还写着弦子灯,西大众剧场的负责人建议把剧种名改为红

大河灯魂

1949年,李兆叶带领刘殿香、刘殿尧、刘国米、赵忠寺、冯春光等艺人到蚌埠演出。当时,戏报上还写着“弦子灯”,西大众剧场的负责人建议把剧种名改为“红灯四句梆”。1951年初,按照凤台县文化部门的意见,以万方启、朱冠江、苏秀礼为首的“弦子灯”班与李兆叶所领的一班艺人,合并成立“凤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县推剧团前身)。从此,经过众多艺人长期艰苦的探索创造,在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进行丰富演变,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推剧。此外,建立了一个集体所有制的专业表演团体,李兆叶担任了剧团第二届的副团长。

万方启是凤台县花鼓灯“小鼓架子”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一位划时代的民间幽默喜剧大师。为了不让他卓尔不群、独一无二的“丑角”艺术失传,1981年至1982年,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的编辑部,连同安徽省电视台,调集专家学者、人力物力和医疗器材,对这位耄耋之年的民间艺术泰斗,那既无参照性,又无可比性的艺术文存和成就,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收集。当时,已过耄耋之年的万方启,因体质太弱,又长期被哮喘病折磨,工作人员在现场为他准备了氧气瓶、急救针,以防他在表演其独门绝活“二起腿”“挽腿”“抓空”“双点肩”和“小起步”的录像时,会突然晕厥。这位坚强的老人,一步三喘,颤颤巍巍,竭尽全力将所有动作认真完成后,竟一下昏迷了过去。

1987年7月2日,这位江淮大地上的“名丑”,病故于原籍。

朱冠香,艺名“缠丝腿”,1920年生于凤台县朱大圩孜桂集区彭圩乡彭武村,殁于2008年。家乡地处西淝河北岸,花鼓灯歌舞盛行之地。他15岁起就学玩花鼓灯,经常“泡”在灯场,受侯义陶、朱冠好等艺人的影响极深,后与李学洪、李孟杰、朱冠辉、段廷芝等艺人一起组班玩灯。他擅长扮演“小鼓架子”,动作灵巧敏捷,身段大方健美。具有凤台流派鼓架子特点的动作有:挽腿(即缠丝腿)、飞脚二踢腿、前后扫腿、单腿后轱轳毛等。其腰腿的功力,雄浑遒劲的肢体语言,跟头把式的出神人化,硬软武功的力量型特征和戏剧性的表现张力,尚武气质的刚烈,在静动之间扑面而来的冲击力,简直让人血脉贲张。

朱冠香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情敦厚的人,做事非常认真,责任心极强。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忙灯班子里的杂事,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上级交给他的演出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他都十分注重职业道德。领导分配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斤斤计较。无论大事小事,他说到做到,并力争做到最好。在颍上县陈桥公社工作期间,文教部门抽调他到杨湖镇文化站,去培养当地的人才办花鼓灯培训班,他二话不说,打起行李,立即赶到了杨湖镇去走马上任。两个多月的时间,他起早贪黑,兢兢业业,手把手地辅导学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鼓架子技巧的积累、感悟和经验,全部传授给新一代的演员。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