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9)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转眼到了冬天,由于他临行时匆忙,去后的教学又投入专注,竟忘记回家去拿过冬的棉衣,这时,就有人问他冷不冷,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咋不冷!但只要

大河灯魂

转眼到了冬天,由于他临行时匆忙,去后的教学又投入专注,竟忘记回家去拿过冬的棉衣,这时,就有人问他冷不冷,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咋不冷!但只要锣鼓声一响,浑身一下子就热乎了!”后来,还是老伴儿心疼他,不仅为他做好新棉衣,还打发儿子专门给他送到杨湖镇的花鼓灯培训班。

朱冠香经年累月地忙于花鼓灯教学,组织花鼓灯演出。家里的农活儿以及抚养四个子女的责任,他根本就顾不上。他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舞蹈会演时,老母病重,他在西安讲学时,老母去世,他也没有请假回去奔丧,直到忙完了之后,他回到家乡,跪在母亲的坟前,哭得几次晕厥过去……

多少年过去,每当谈起此事,已是耄耋老人的朱冠香,都为母亲撒手人寰之时,自己不能最后再看母亲一眼,为老人家送终而泪流满面。他虽常常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亲人,但面对花鼓灯的传承,完成公家的事,他觉得忠孝不能两全。个人的事毕竟是私事,只有育人和公家的事,事比天大,责无旁贷。一想到这些,这个憨厚朴实、沉默寡言、身怀绝技的农民的儿子,以“缠丝腿”闻名大河上下、江淮大地的花鼓灯民间艺术大师,这才在心里平静了许多。

1951年初,朱冠香與万方启、苏秀礼、朱冠江等人参加风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县推剧团的前身),改演“推剧”,后担任管理服装的工作。他的花鼓灯“小鼓架子”表演艺术在凤台、寿县、六安、霍邱皆有名气。作为凤台艺人的代表,他曾四次参加阜阳地区会演,三次参加省级会演,节目与表演均获好评,风靡一时。

1953年春天,他与李学洪、李兆叶合作表演的花鼓灯儿童三人舞《抢板凳》被华东代表团选中,作为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节目。舞中,他扮演男孩儿,表演天真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会演中大获好评,他们三人随即应邀在北京、西安等地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任教。

1956年,他又应中央歌舞团邀请,与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田振起、常春利(花鼓灯锣鼓演奏名手,怀远人)一起在京教学半年。教学中,他热情、认真,深得领导和学员的敬爱。凤台流派的花鼓灯鼓架子艺术通过他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1964年,风台县为了参加“安徽省花鼓灯展演”筹备节目,当时正值艺术鼎盛时期,以专工鼓架子而名满两淮的朱冠香,竟被组织上抽调去负责食堂工作。一般人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他仍旧乐呵呵的。白天,他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用那点儿紧巴巴的伙食费,为搞好几十个人的伙食而上下操劳,搔首踟蹰。晚上,他不顾一日三餐当“伙头军”的操心劳累,主动去参加花鼓灯节目筹备的排练。他每次的排练,不仅力求完美传神,而且看到所排节目有不如意的地方,动作不理想的地方,他都主动上场积极示范,认真纠正。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帮助领导做一些认为花鼓灯太土、轻视花鼓灯的人的思想工作……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