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3)
大河灯魂
在扇花上,他拿手的有“抽扇”和“端扇”——抽扇大方有力,端扇轻柔、优美。“抽扇”常用在“小场”中。他扮“兰花”向“鼓架子”递扇子、手巾,递时缓慢而深情,当“鼓架子”伸手欲接的一瞬间,“她”将扇子迅速抽回,表现人物嬉戏逗趣的场面传神到位。他的“回头望郎”极具艺术魅力——“她”以“脚跟梗步”快速走到“鼓架子”跟前,似欲说话,但突然起步回身,侧背向着“鼓架子”,双手抬起(用端扇)探身,从右腋下回眸羞望。妙哉,妙哉!在《抢手巾》中,坐在地下的“鼓架子”要求“兰花”去拉自己,田振起扮演的“兰花”把刚伸出的双手又迅速收回,左手将手巾轻衔口中,以“咯噔步”慢慢后退,同时眼睛微眯左顾右盼,恰到好处地将少女脉脉含情的神态,和怀春怕羞的复杂心理,表达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他在“小场”中扮“兰花”,与“鼓架子”在互相挑逗假装生气时,用“脚跟梗步”快速走到“鼓架子”面前,猛然停住,身段顿成“金鸡独立式”(左腿站立),有力地扬起手中的扇子(即“扛扇”,意思是:你再调皮,看我打你),“鼓架子”却把头一伸,送到“兰花”面前(潜台词:给你打,给你打)。田振起扮演的“兰花”这时右脚及扇子徐缓轻柔地落下,同时用手巾捂嘴,姿态成“三道弯”,慢慢地转身回头。这一快一慢、一强一弱、一“怒”一羞的强烈对比,把一对情人在热恋中的复杂心理状态表现得无以复加。
田振起的“别扇”更独具风格,这种扇花是“兰花”“水中望月”之前的一个跨度动作。双脚丁字步立起,重心在足尖。扇子是双手“别”着举起(一手拿扇子上角、一手持扇子下角)侧身向下前方凝视。田振起做这一系列动作的舞姿,轻盈潇洒,给人以极美的感受。为了增加演出节目,他还与玩友一起编演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小场”,如《蛤蟆戏钱》《钟馗捉鬼》等。
田振起是一位花鼓灯表演的多面手,他除扮演“兰花”外,还时常扮演“领伞的”和“小鼓架子”。他扮演“领伞的”时,持岔伞调度有方,能灵活地根据玩友多少,在“大场”中变化出多种图形。跑动时,与玩友碰面他腾躲闪挪,显得十分灵巧自如。舞中,他还边跳边动,边吹口哨以渲染气氛。他的口技十分了得,口哨声不但尖细脆亮,振奋人心,抑扬起伏中似有韵调,同伴还可以从口哨声中听出他的语境。他的“鼓架子”动作敏捷,体态滑稽,尤其与“兰花”对唱时,往往使用“三道弯”与“斜腰扭胯”,面部表情丰富而极擅逗趣。“小场”中每个挑逗回合,他都处理得自然俏皮,令人忍俊不禁。双人舞表演中,与“兰花”随机应变,配合默契,协调流畅,更是他的过人之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