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30)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1979年8月间,这个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凤台第一鼓架子,杰出的民间艺术大师,受到了安徽省文化部门的邀请,与陈敬芝、李兆叶一起表演了《抢板凳》,演

大河灯魂

1979年8月间,这个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凤台第一鼓架子”,杰出的民间艺术大师,受到了安徽省文化部门的邀请,与陈敬芝、李兆叶一起表演了《抢板凳》,演出被摄制成花鼓灯歌舞纪录影片,终于达到了他穷其一生所追求的艺术高峰。

常和龙,艺名“一根筋”,生于1919年,逝于1983年,是淮河两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鼓架子”。他是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孙大巷村老大门庄人,是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第十八世孙。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是代表安徽省花鼓灯进京献艺的民间艺术家之一。常和龙生前的花鼓灯艺术成就和造诣,足以与“安徽省花鼓灯十大老艺人”比肩。他独创的《下盘鼓》“大后宝”跟头,《小花场》等鼓架子高难度动作,被视为花鼓灯男主角的高峰,至今无人可及。他曾受到著名舞蹈家吴晓邦的高度赞赏。他和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等人,携手创立了花鼓灯的“常坟流派”,为花鼓灯的发展与传承,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生长于淮河流域、号称“八百里长淮灯窝子”的常和龙,孩提时代就跟着父母四处逃荒要饭,风餐露宿的生存艰辛,倒是练就了他一身天不怕地不怕的好胆气,倒头便睡的好习惯,吃嘛嘛香的好身板。而淮河流域似有铁律,大灾之后必是丰年。于是,方圆百里,四乡八村的沿淮农民,几乎家家弄花鼓,户户玩舞灯。

怀远与其他花鼓灯集散地的灯班子,虽本质上大同小异,却在风格上各有不同,仅从怀远花鼓灯人用的道具和顺口溜中,就窥一斑可见全豹,比如“尿壶子灯”(用灌上菜油插上稔子的尿憋子燃亮当灯)高高挑将起来、敲锣打鼓翻跟头、玩灯玩到“两头红”(即灯稔不灭至太阳初升)等等。怀远这个淮河流域最大的花鼓灯集散地上,有无数个灯窝子、灯班子,玩灯人在方圆百里的普及与密度极高。史上,整个安徽省公认的“十大”花鼓灯泰斗级人物中,仅怀远县就占了五名。

常和龙自幼就被耳濡目染的花鼓灯迷住魂窍,爹娘的叫骂体罚,苦劝硬拽,他一律不顾,整天“泡”在灯场里,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鼓贴子”“灯混子”。十岁左右,常和龙便模仿本村所有武艺高强的“鼓架子”动作,不分门派,见奇就学,常摔得鼻青脸肿,像泥猴一样。父母见他“走火人魔”,就吓唬他说:“玩灯的都是败家子,到头还是个光蛋猴,再玩就打断你的狗腿!”但深陷“魔症”的常和龙,早已“执迷不悟”。任何邻村和南来北往的灯班子,一旦被他黏住,任凭班主恫吓打骂,怎么也甩不掉他。一次,三官庙会上,他村的老大门庄灯班与邻村灯班一言不合,便以“抵灯”一决雌雄。那日,老大门庄灯班的台柱鼓架子,正“抵”得豹头环眼之际,忽地一个跟头不慎扭坏了腰椎。常和龙眼见自家庄上的灯班子就要败北丢场,便纵身一个“燕子探海”,从台下翻上灯场,并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一连串的“鲤鱼大脊背”“蝎子爬墙”“旱地拔葱”“犀牛望月”等跟头把式,让人眼花缭乱。其动作之洒脱,架子之大气,不仅让乡亲们顿时看傻了眼,而且在众人的口哨和狂欢中,一举拯救了自庄的灯班,使父老乡亲扬眉吐气。从此,乡亲们对这个平时总没机会,却在关键时刻毛遂自遂、力挽狂澜的花鼓灯后生刮目相看。一战成名后,跟头绝伦的常和龙,被他的对手编成了顺口溜,在坊间广为流传: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