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36)
大河灯魂
有了属于自己的鼓,常春利一如“拔羽去喙”后再生的雄鹰,长山赵子龙喜得千里追风神驹,霍去病接过统领雄兵百万驱匈奴杀鞑子的虎符,袁崇焕拥有“红衣大炮”,炸死努尔哈赤,打退他的虎狼之师……总之,常春利像蛟龙人海,如虎添翼,精神焕发。他除了吃饭干活儿,终日击鼓不辍。他的鼓打得神采飞扬,激情四射。他的鼓点与节奏与众不同,注重事物的特点,击打中的线条和乐感。他的鼓点在轻重缓急中,又极具形象思维。刚烈狂暴之中不失温柔缱绻,绵稠婉约中又饱含韧性与劲道。凡是在他脑海里记忆中过往的迥异人物、飞禽走獸的千姿百态、花草虫鱼的静动游移,他都能依照各自不同的形态性格,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想象力,形象鲜明的节奏鼓点,伴以出类拔萃的仿声口技,将事物的本质与特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描绘得精绝极致。鼓槌敲打不过瘾时,他就用双手击鼓。有时,将手指打破流血,也在所不惜。累了乏了,他就双眼发直,下劲琢磨技法、节奏和鼓点模式的创新,以及思考如何弥补演员在台上不慎失手,突发事故情况下救场时的即性鼓点等等。
在常春利长期对花鼓灯艺术的“灵魂”——鼓的钻研和演出实践中,不仅曲牌丰富,节奏鲜明干净,而且变化多端,韵味十足,创新性强,技术难度极高,如《老鸹洗澡》《老牛吸水》《老十番》《小五番》等,无不证明他嗜鼓成性,业精于勤的厚积薄发。在《蛤蟆跳井》总共170个小节,34个鼓点中,他以17个原创鼓点子的纪录,不仅早已成为花鼓灯史上的经典,更是以他的闷、压、跳三套在鼓面上的技法绝活儿,终使他技压群雄,不仅打出了沉、亮、脆、柔等多种不同层次的音色,而且敲出了夏日里不堪炎热的蛤蟆,那快速地吐舌,持续地大喘气,连声地鼓噪大叫,伴上自己那惟妙惟肖的模仿,画龙点睛的肢体动作,神似声真的嗓音,硬是把观众虽看不见,却笃信无疑的蛤蟆逼得跳了真井……怨不得怀远的“兰花”之“斜塔”舞姿的发明者,大河上下一代花鼓灯的教父冯国佩,每次提起这个艺名“老蛤蟆”的著名鼓手,都赞不绝口:“常春利和我玩灯几十年,就从没见他失过手。有他在,你就尽兴舞吧,越舞越带劲。我跳到哪里,他就敲到哪里,他的鼓点呵,槌槌打在你的步点上。”
常春利好喝酒,而且是个“酒腻子”。一餐不喝就没劲打鼓,一日不喝就全身乏力,却从不因喝酒误事。他和三叔“三老望”学鼓不到半年,便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所以成名很早。任何一家灯班子若有大事,能请到这个“灵魂人物”,皆为一大幸事。但他只要有酒,酬劳多寡不计。只要几两下肚,他一如借尸还魂,双目如炬,浑身赤红。那鼓打得岂止是“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更是“身比龙虎狂,气势山河抖”。有时,他通宵达旦击鼓竟毫无倦意。故,人称其“鼓疯子”,百姓谓之“鼓神”。“小金莲”的舞、“老蛤蟆”的鼓、“小白鞋”的簸箕步、“石猴子”的鼓架子,为怀远花鼓灯的“四绝”。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