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37)

2022-09-21 11:50:21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表彰他的人品操守,育人传艺,鼓技绝活儿的艺术成就,多次派他进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花鼓灯。对全国各地来邀其教学传

大河灯魂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表彰他的人品操守,育人传艺,鼓技绝活儿的艺术成就,多次派他进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花鼓灯。对全国各地来邀其教学传艺的单位和个人,他更是大开绿灯,坚决支持。安徽电影制片厂还为常春利拍摄了专题纪录片《蛤蟆跳井》……

1992年,这位一生充满了传奇故事的“鼓神老蛤蟆”,因患骨癌,在他的家乡溘然长逝。乡亲们为了满足老人生前的愿望,将他终生挚爱的花鼓和鼓槌,安放于他的胸前,一同下葬。

写罢以凤台县为主的灯魂人物系列,我深觉遗憾又感慨万千。遗憾的是,此次的书写,我只能基本锁定风台流派花鼓灯的俊杰翘楚。怀远的,我只写了现代花鼓灯的灯父冯国佩、久负盛名的“大鼓架子”常和龙,以及号称“老蛤蟆”的传奇鼓手常春利。作为花鼓灯艺术灵魂的“锣鼓”,常春利不仅是名满江淮的大鼓手,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和常和龙,竟都是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战神”常遇春之后……

让我感慨的是,如果我要将淮河流域,大河上下,八百里灯窝子中四个标志性的集散地:蚌埠、怀远、凤台和颍上,那些史上最著名的鼓乡和民间大师,由着性子一气写完,本文将逾百万字。即便这样,我文中所涉及到的花鼓灯传人,竟有四代之多百人不止。甚至,我连颍上闻名遐迩的“一条绳”王传先,荣列“安徽花鼓灯十大老艺人”的“万人迷”管应鹏,大名鼎鼎号称“小白鞋”的郑九如,以及如雷贯耳的颍上“黄猴子”黄西城,等等,一个都没敢碰触。

不是说我不想写,而是花鼓灯艺术不仅博大精深,更是一部凝聚了汉民族所有文化特征的乐舞史诗。

第六章 灯窝子

千里淮河八百里灯窝子,是以蚌埠、凤台、怀远和颍上这四处,为标志性的花鼓灯集散地。这几个大灯窝子中出现过影响力最大、名号最响亮、艺术造诣最高、堪称民间艺术大师最多的地方,当属凤台县了。凤台县花鼓灯,作为安徽花鼓灯的重要一支,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早就在淮河流域的数县十分有名了。

凤台县,民称“灯窝子”,古称“中川咽喉,江南屏障”,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杰人灵,而且被学者专家公认为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确认为“花鼓灯之乡”。

从安徽省版图上看去,风台县的地图形状,恰似一张扑克牌中的“老K”,在它底部的左下颌,是绵绵流淌的淮河。适中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北方的粗犷豪放,南方的婉约细腻得以在凤台交融,形成了凤台花鼓灯舞蹈的主要风格。人们常用“千班锣鼓百班灯”来形容花鼓灯在凤台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普及程度。在风台,有乡镇就有花鼓灯班子,有单位或村落就有花鼓灯锣鼓队,其中的刘集、白塘、大山、新集、毛集、李冲、丁集、桂集、顾桥、尚塘、高皇、架河、潘集、展沟等,每个乡镇农民自发组建的花鼓灯班子达四五个之多。逢年过节姑且不论,即便不年不节,不管何时,不管哪里,不管有事没事,只要有快乐,只要百姓兴趣所致,必有锣鼓响起,必有花鼓灯表演。锣鼓一响,就有人不由自主地随着锣鼓點子扭动身体;心情一高兴,必有花鼓歌脱口而出。孩子自幼便在泥巴地上翻跟头、竖蜻蜓,日复一日刻苦习练。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