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38)
大河灯魂
但凡凤台人,鲜见不擅花鼓灯者。花鼓灯已成为古城凤台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其分布之广,参与人员之众,影响之深,即便是在沿淮的花鼓灯流行区域也实属罕见。
清末民初,花鼓灯在凤台有四五个分布区,组合了数以百计的花鼓灯班社。每逢春会、庙会,花鼓灯班社便集结在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古堆等春会、庙会的举办地,热热闹闹地表演好几天,烘托节会期间的欢乐气氛,彼此进行艺术交流。
除春会、庙会外,风台于近代还举办过三次大规模的花鼓灯艺术活动。一是,辛亥革命胜利,神州沸腾,举国欢庆。淮上军队张榜告示,要求各地集会以示庆祝。凤台县的花鼓灯班社全部汇集在了县城和较大的集市上。花鼓灯艺人翩翩起舞,引吭高歌。欢腾的锣鼓响彻大地,数天之内绵绵不绝。二是,在1932年,凤台县西部的尚塘集开展“抵灯”活动。活动由民间举办,初始规模一般,未曾料到会惊动周围数县。凤台县的花鼓灯班,各自披挂上阵自不待说,连颍上、怀远的花鼓灯班社也闻风而动,纷纷发兵而来。一时间,四十多个花鼓灯班社,四百多名花鼓灯艺人,浩浩荡荡,聚会尚塘,整整竞技四天四夜,观众成千上万,可谓盛况空前!三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普天同庆,人民自发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著名花鼓灯老艺人田振起、陈敬芝、宋廷香等率花鼓灯班社汇人欢乐的人海之中,连演三天三夜。
频频举办花鼓灯艺术活动,为凤台的花鼓灯艺人不断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他们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对凤台流派花鼓灯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30年代末,凤台的花鼓灯艺人将候场小戏以民间弦乐伴奏,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表现领域。其中,陈敬芝先生创作并演出的《游春》,曲调动听,舞姿优美,深受人民喜爱。观众以陈敬芝先生艺名“一条线”,据此将花鼓灯的候场小戏称为“一条线”调,将花鼓灯班社称为“弦子灯”,“一条线”调后来派生出凤台特有剧种“四句推子”,“弦子灯”成为凤台花鼓灯流派的重要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艺人由“光蛋猴”变成了民间艺术家,旧时只在街头庙会耍弄的花鼓灯,就此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被誉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央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即派员专程冒雪来到凤台,了解花鼓灯艺术和花鼓灯艺人的状况,广大花鼓灯艺人备受鼓舞和振奋。
1951年,凤台县组建了以表演花鼓灯剧目为主的大众剧团。1953年,在第一届华东地区,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期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将凤台县表演的传统花鼓灯剧目《小场》《大场》摄制成舞台艺术影片。花鼓灯艺术开始走出淮河流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老艺人田振起以其精湛的表演荣获个人一等奖,安徽仅田振起一人获此殊荣,周扬同志称他是“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带着未曾有过的喜悦,艺术家们在土改和治淮工地上创作出一大批花鼓灯节目,以歌颂崭新的生活,只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花鼓灯艺术受到空前的摧残,步人低潮。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