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4)
大河灯魂
田振起曾与当时凤台花鼓灯的后起之秀,号称“花鼓灯奇才”的陈敬芝多次搭档,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他在韭菜王家楼(今颍上鲁口乡)与陈敬芝表演“小花场”。陈敬芝扮“兰花”,表演中无意将手巾失落掉地(这种表演失误,没有经验的玩友是很难适应和处理的),当陈敬芝一个“燕子驶水”动作,准备拾起手巾时,田振起疾步向前,恰到好处地用脚勾住“兰花”的手(意思:我不要你拾)。陈敬芝也身手了得,对玩友田振起的表演意图,神领心會,随即左转一个半圆,田振起与对方同时配合来一个右转,形成一个双人的“二马分鬃”。二人再次会面,“兰花”又欲去拾手巾,田振起迅速地给他来了一个左“扫堂腿”,陈敬芝忽地蹿起,同时用手巾捂住脸颊迅疾躲过,田转身又紧接着一个“右扫”,这迅雷不及掩耳的“连环扫”,竞让陈敬芝都一一跳过。这时,二人表演已达到一个高潮,动作幅度大,情绪激动万分。“兰花”随即转身,用“风摆柳”动作朝反方向走去(潜台词:你不要我拾手巾,俺不理你了,不要手巾了)。田振起见已经把“兰花”逼得跳出这个“表演圈”,并有意给自己出个难题时,他的表演情绪更激动了,便疾步轻轻地追上“兰花”,在其身后猛地“噫”的一声打个招呼,同时一个大的假动作——把脚迅速抬起(意思要跺“兰花”的脚)。“兰花”护脚一个闪身,田振起顺势上前一个托腰,“鼓架子”“兰花”此时已成为一个优美的双人造型。“兰花”羞得调转身,田振起又配合“她”走了一个“二龙吐须”。在走图形的过程中,陈敬芝顺势用扇子遮面,自然地拾起手巾,二人又接着对舞起来。这次,陈敬芝掉手巾一事,由于有田振起天衣无缝的配合,运用多种表演手段,即兴编演出了一系列生动的舞蹈,产生了丰富优美的舞蹈语汇,弥补了同伴的失误,不仅让同行一时间传为佳话,更是在粉丝中被传得神乎其神。
每当陈敬芝回忆此事,总是十分感慨和激动,高度赞扬舞友田振起超强的应变能力,和即兴表演的高超技艺。
田振起的“双环步”,走得更加神奇,脚下有力、动作利索、姿态帅气。“挽腿”(又称“缠丝腿”)时,左脚上前一步,稳而有力。右脚轻松自然地挽个圆圈,踢出去时矫健而又富有弹性。他个头虽小(只穿37码的鞋子),但脚下功力深不可测,“兰花”上肩时,他身体纹丝不动,犹如一炷香。另外,他托“兰花”上肩的技巧与众不同。别的“鼓架子”托“兰花”上肩时,要二人面对面,“兰花”踩“鼓架子”大腿下端的膝盖处,然后转身上肩。由于“兰花”在面前影响“鼓架子”的视线,“兰花”背对观众也不美观。田振起则不同一般,他的做法是:一个转身到“兰花”面前背对着他,两腿形成弓箭步,双手在身后扣紧成一个自然阶梯,“兰花”左脚踩在他手上,他双手向上一托,“兰花”乘此劲右脚踩上肩头,既面朝观众完成亮相,又稳当利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