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6)
大河灯魂
20世纪上半叶,正是民间花鼓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淮河两岸,身怀绝技的舞灯人层出不穷。冯国佩恰逢其时,16岁正式学习花鼓灯,后又只身闯荡江湖,方圆百里遍访练家高人,集百家之众长,化无门派羁绊之自通,短短几年便露少年俊杰之品相,花鼓灯大家之端倪。当年,名震江淮大地的花鼓灯一代宗师陈华美、蒋石玉等人,都曾点拨过这个后来有口皆碑的花鼓灯“灯父”。
冯国佩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用一盏油灯照明,在牛棚里与灯友切磋技艺,比着自己的影子与伙伴苦练,交流心得。他18岁“下场子”,20岁上下的冯国佩,其“兰花”的神韵与绝活儿,已出落得让人惊叹不已。起初,还有人不服,几场“抵灯”(花鼓灯大竞技)下来,就很少有人来怄气斗狠了。
当年,化了妆的冯国佩一登台亮相,举手投足的须臾之间,回眸一笑的顾盼之中,活脱脱就是一个沉鱼落雁的美少女。冯国佩的艺术成就来自他对生活和人物,日积月累的观察与揣摩,锱铢必较的细节钻研。他的绝技——扭腰、抖肩、急停,正是他长期观察模仿村姑娘、俏媳妇的身姿步态之后,美化升华之余的结晶。他的绝活儿——“老鹰展翅”“野鸡溜”,是他从长期对飞禽鸟类的观察和体味中,获取塑造人物惟妙惟肖的灵感。此外,他亦从武术、杂技和田间劳动中吸取营养,提炼出许多独树一帜的舞蹈语汇。如“三回头”“单拐弯”等。
冯国佩扮演的“兰花”,以其步法的轻盈,舞形的婀娜多姿而著称。旧时的女人,多以小脚为美,强调女子行走要以“风摆杨柳”般的轻盈飘逸,顾盼流兮的妩媚娇羞为风情万种。专工“兰花”的冯国佩,以深厚的生活积淀,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人木三分的表现技巧,准确到位的步法拿捏,将清末民初时的大姑娘、小媳妇的情态步法,刻画得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民间百姓送其一个十分贴合其形象的“雅号”——“小金莲”。苏联的舞蹈大师乌兰诺娃曾如是说:“好的舞蹈,是让音乐通过肢体,自然顺畅地流淌出来。”冯国佩不仅能歌善舞,他的过人之处,是能把歌、舞、表演和角色融为一体,能将歌用舞唱出来,亦能将舞用歌吟到极致。他在台上的每一个飞眉抬眼、举手投足、腾挪盘圜、抖肩急停,都充满韵律,饱含内蕴开合有度。人们这样形容冯国佩的表演:敛时,如蜻蜓点水;放时,如凤凰展翅。狂舞中能戛然而止,委婉中含情脉脉,哀怨时楚楚动人……
那时,冯国佩怀远家乡的粉丝,百看不厌他的拿手好戏《抢扇子》。雪肤月貌的黄花大闺女甫一登场,只消几个动作,其娇俏及微妙的内心活动,就被冯国佩精准细腻的设计和呈现,表达得惟妙惟肖。他先是轻盈柔美地倒退三步,随即一个“风摆柳”舒展的舞姿,将一个少女的青涩与好奇,表现得淋漓尽致。旋即,他又紧上三步,一招“牡丹开放”伏身蹲下之后,须臾即起,斜刺里就是个“大拐弯”,这两个连贯性的动作,活脱脱地就将一个纯真烂漫、好动顽皮的少女天性,诠释得超逸绝尘。紧接着,又见他彩扇一拨,手绢一撩,瞬间将一个少女的娇嗔媚态,表现得栩栩如生,人与角色形同孪生。紧接着,他又在“腾云驾雾”的“颠点步”中,连续数个大转身,忽地抛出几个快意不羁的“小二姐踏球”,随即又是几个蜻蜓点水似的“浪子步”,这一起一落之间,将一个无忧无虑、好动调皮的女孩儿个性表现得令人忍俊不禁。忽地,他蓦然收步,似为刚才的猛浪顿觉几许羞涩,一个俏皮自嘲的偷笑和“小抖肩”之后,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那细腻的内心活动,外化得活灵活现。一时间,使台下“观灯”的人们,魂从窍走,大呼过瘾。从此,冯家灯班在怀远所向披靡,远近闻名。一到冯国佩挂牌玩灯时,消息便不胫而走,方圆百里,万人空巷。“小金莲”坐在黄包车上,被众人簇拥着“举步维艰”,欢声雷动,好不风光。多少年后,冯国佩每每忆起当年,难掩欣慰之意。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