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9)
大河灯魂
一天,父亲带着孝福、孝功下地耩黄豆,兄弟俩在前面拉,父亲摇耧。孝功身体瘦弱,晚上玩灯睡得又迟,力气不如哥哥大,耩豆子时向一边歪。父亲联想起族人反对玩灯之事,一时兴起,脱掉草鞋就打。孝功连躲带闪,直向西淝河边跑去。晚上,孝功被大哥从放“鱼焐子”(木制捉鱼工具)的河湾里拖回家。他趴在床上委屈万分,村头上欢腾的锣鼓声,把他的心敲得乱成一团。得想个法子让父亲回心转意,他望着豆油灯的火苗一闪一动,一个“鬼主意”冒了出来。他把火柴放在水碗里蘸了一下,把火柴头剥了一小堆放在面前,母亲走过来,看见了他的举动,慌忙把火柴头扫落在地,泪水簌簌地流了下来,嘴里不住地讲:“孝功啊,你大(指父亲)打你骂你也是为咱家好。叫你玩灯就是了,叫你玩灯就是了。”这时,一家人全围了过来,父亲默默地低垂着头。孝功坐在那儿一声不响,等他们都走开了,他又匆匆跑向灯场。
花鼓灯表演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小孩子们想学玩灯,加入灯班之中和艺人一起“下场子”便是,在玩灯中互相观摩学习、锻炼提高。有时,老艺人对小孩子的表演也做些指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花鼓灯表演艺术的传播方式一直如此。在西淝河沿岸,这块穷乡僻壤的土地上,历史上盛行着粗犷、质朴的花鼓灯歌舞。在这里,年轻的陈孝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前辈人的艺术营养,技艺长进很快。为了争取家庭的支持,玩友们主动帮助陈孝功种麦耪地,农活儿做得又快又好,父亲见他对花鼓灯已经走火入魔,久而久之也就不再阻拦了。
在玩灯中,陈孝功是个有心人。别人每一个优美的动作、每一首好听的花鼓歌他都牢记在心,回去后,细心地模仿。如拐弯转身时用手巾捂嘴(刻画女子怕羞的姿态),是受胡家岗老艺人的影响。看了周开国的右脚上转身,他发展成双脚,无论哪只脚先上均能转身。在夏集玩灯,他向刘雁明学会花鼓歌《绣荷花》,在关店他向崔宏宾学会演唱《绣兜兜》。有些动作学会后,他还加以改革。比如老艺人演唱时用扇子遮脸,实践中他觉得这样做,虽表现了古代女子见人羞答答的神态,但是扇子也挡声音,影响与观众的交流。以后,演唱时他就不用扇子遮脸了。另外,其他艺人的“遮脸羞”的明珠很长,齐整整地遮住了脸的上半部。在此基础上,他把中间几串明珠做短些,两边的珠串也不超过鬓角,额头上勒有“假刘海儿”,经过这样一改,既美观又不影响表演。
在丰富表演动作方面,他融百家之长为一炉,化自然界万物形态于舞蹈。看到两只斑鸠的头一伸一点“脉脉含情,卿卿我我”便体会出“兰花”与“鼓架子”那“凤凰三点头”的动作内涵。在春风里,当他看到河边柳丝飞舞,他即能形象地舞出“风摆柳”这一优美的舞蹈动作。看到小燕子飞上飞下,轻盈灵巧地用翅膀尖掠过水面,他就双臂张开,“大撤步”地疾走,创造了“燕子驶水”;双臂后撤,颤步飞旋,创造出“燕子驶风”等形象化的花鼓灯动作。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