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12)
高手
高个子看大橱畔一幅隶字立轴,写的却像是几句牢骚话:“生年三十九,拜官八品从。四六辨不清,二五任嘲弄。学无一字成,家徒七面空。奉旨卖旧货,好学杭大宗。”老郑见他倒站定了看那幅,笑了起来:这件书法是我刚开店时候请人写的,自嘲,自嘲。高个子往下看去,落款处果然还有几行小字:“郑子中年辟减堂于市廛买卖破铜烂铁,俨然涤器相如矣,人生矛盾莫过于此,作打油自嘲。不辨四六,乡曲土谚也;二五郎当,南京俗语也;别户家徒四壁,我且连天地六面,更主人脸面全无,因之七面皆空也。杭大宗,革职翰林贩卖古董为生,高宗赐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字予之,刻薄甚矣。”高个子转头道:原来老哥姓郑,失敬。
主人微笑着请客人在对面落座。待坐定,高个子发现里间的布置是用心思了:按说主人应该坐在朝南的位置,可如此一来就会给来客感觉托大和傲慢,所以主人选择了坐东朝西,他背后挂着中堂对联,那也堂堂正正。如果是宾主两人相叙,客人自然是坐在西面位置,空出来朝南的正面,大家东西对谈,那是平等的,也是宽松的。而宾客虽然坐西,他后背却有着条案,同样是给人正位的感觉。如果是三人或者四人晤谈,那座次也是容易妥帖的,个个都有宾至如归的体验。老郑在茶壶中注入开水,透亮的一条线旋转成金红色的一壶,水是桶装的山泉水,杯是龙泉的青瓷盅,那壶却是普通的玻璃壶,带着不锈钢网兜的。老郑说:现在都兴茶道,太烦琐,形式重于内容了,那茶就不是给人吃的了。内容愈丰富,形式愈要简单,心情才会愈加的好。高个子抿一口,那滋味复杂,喝了却通体舒泰,鼻尖上逼出来的汗芽凉凉的:有大红袍、高山茶、玫瑰花的香却被陈年普洱压了一下,有一点点的苦,你是说不出那味道是来自安吉白茶、杭菊还是其他。等回过味来,那滋味又醇厚甘甜,草木本真的香却也是清晰的,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在里面。这茶五味俱全,透着一个痛快,就像做人。
高个子道:郑兄!刚才欣赏您橱窗里的藏品,就知道您是个真行家!我有件东西众说纷纭,这趟特意跑过来拜访,想请您帮我断断。老郑连忙道:我外间陈列的,说穿了就是些俗物、生意货,兄台你勿见笑才好。老郑感觉到对方的手搭上来了,推手中叫作“粘”,一旦双臂“粘”住,力的运动就该开始了。“减堂”的物品陈列,老郑是有过斟酌的,外间的玉器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高中低档必须都有一些,但均以开门为标准,一般行家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的那类。如果档次太低了,人家小看了你,档次太高就曲高和寡,看不懂,就会说怪话。今天这个帅气的访客倒也敞亮,直接就出题目考试,比以前来过的几个藏头露尾、鬼头鬼脑的所谓高手,要可爱。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